【社工妈妈】家长的教导真正走进孩子的生命里?│Natalie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近日,有一所幼儿中心的导师被录影,疑似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虐儿行动。中心负责人回应指,该学生十分反叛,只好严厉对待才能将她教好。
有些老师和家长相信严厉高压是教仔良方。难怪,因为对某些孩子严厉后,他们真的有“变乖”,成年人就以为自己“教导有方”。
【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跟大家说一个真实例子。

曾经有位妈妈上我的课,表示自己用严厉的方法让女儿变很乖。她认为“慈母多败儿”,权威才能将孩子教得很好。真的,她的女儿品学兼优,守规矩,从来都是被称赞“乖”的孩子。可是,只要不在妈妈和成人的视线范围内,女儿总会偷偷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例如画花同学的笔袋,偷了班房内的文具。一旦被妈妈发现,又换来妈妈的严厉体罚。

如果你也同样用严厉方式教导小孩,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乖,不妨了解一下孩子,你一直所“教导”的,有多少真正走进孩子的生命里?

孩子为什么不再犯一件事情?是基于“害怕”、“明白”,还是“相信”?

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层次。

如果爸妈不理会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不理会孩子行为的原因和想法,一味强势地要求孩子听从配合,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不做。害怕体罚,害怕恐吓,害怕失去爸妈。

为什么不能做?孩子可能可以将爸妈的训示,鹦鹉学舌地背出,但是不明白当中究竟。孩子的脑海,只记得妈妈发狂打骂的片段,为了生存,为了不被遗弃,只好讨好迎合。更好的是让孩子“明白”。在孩子情绪平复后,缓缓向孩子澄清事情状况,让他明白当中究竟。

那么一个人怎样由“明白”转至“相信”呢?

我们必须有亲身的经验,才能将他人告知的价值“内化”,成为自己价值,由衷地相信,由衷去做。妈妈要求我要跟姨姨讲早晨,为什么要讲呢?讲了会如何?不讲会如何?讲其他问候语又可以吗?妈妈要求我收拾自己的房间,为什么要收拾呢?对自己和家人有什么好处?不收拾有什么影响?

孩子脑海内的这些问题,很多时候,还未来得及思考和尝试,成人已急急回应,排山倒海的大量说教。孩子也许会明白,但是很难将之内化。也即是说,如果希望孩子明白并相信一个价值,父母需要学习忍耐,容让孩子有思考和尝试的空间。父母需要学习宽容,接纳孩子尝试的时候会失败,会不符你的期望。

但是,教育从来都不应急于一时,我们正在陪伴和导向孩子的,是一生的道路。孩子从失败和捣蛋中自己领悟到一个道理,定必比鹦鹉学舌地背出十个道理,更珍贵,更重要。

愿天下父母,教育工作者都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