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重本! 电信诈骗犯花十几万请心理专家编剧本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电信和网络诈骗,上海市自本年3月起设立专门平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以打击相关罪行。
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由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金融清算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联合进驻,对诈骗罪行展开“主动拦截和精确打击”。平台一旦接到报案,可立即将信息转移至银行工作人员,由他们通过内部系统查询并冻结账户。入驻平台的通信运营商也将在第一时间封停、拦截诈骗电话和钓鱼网站网址,尽力避免市民上当受骗。据了解,自3年试运行至今大约半年,平台已拦截被骗金额逾8500万元(人民币,下同)。
第三方支付成销赃主要渠道
上海《新闻晨报》引述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指,要实现有效的拦截,受害者被骗后的“黄金一小时”很关键。根据警方反馈,被骗一小时之内报案拦截的成功率比较高。另外,平台试运营后发现,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成为继银行卡后,帮助诈骗犯销赃的一个主要渠道,如今把第三方支付也纳入中心平台工作。
该平台目前与上海市47家地方小型商业银行建立7乘24小时对接。据工作人员介绍,传统的电信诈骗案报案流程繁琐,从接警到查实和冻结要以“天”计,极易错过拦截时机。现在,受害者以电话报案后,接线员会直接把信息传到中心,办案民警马上就能联络银行,第一时间查询到疑犯账号,并对这些资金的流向进行快速查实和冻结,现在的速度能以“分钟”计。
值得一提的是,据该平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些诈骗集团的剧本是花钱请那些在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编写的,这些剧本都有很高的价格,“有的剧本价值十几万”。
梳理近年来的电信诈骗案可发现,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主要是与公众打“心理战”:
一是抓住人“贪心”的心理弱点,如获奖信息,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购物退税、退款,快递签收,提供考题,低息贷款,积分兑换、降价奖励,虚构色情服务等诈骗方式,一步步地抓住人的贪念,诱导人上钩;
二是利用人的“安全顾虑”心理,如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冒充领导、包裹藏毒、虚构车祸、意外急救、虚构绑架、欠费、破财消灾等诈骗方式,均以突来的“问题”,让受害者产生恐慌,短时间失去理智;
三是消费公众的“爱心”,如点赞、转发、爱心捐助等,通过虚构悲情故事、求助信息等,骗取公众的爱心;
四是利用公众的“好奇心”,包括“猜猜我是谁”,以及通过新型网络软件,引导公众通过点击不明来源网址,植入病毒程序,盗取网银密码、日常生活信息等,“此类诈骗方式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十分值得警惕。”
不过,任何诈骗方式,最后都要落到账户、转帐、密码等关键信息上来。因此,做好电信诈骗的防范,公众首先不能有“侥幸心理”,切不可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也不要随便轻信他人恐吓,更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软件,“冷静不慌、耐心求证、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