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天眼”竣工一周年 陆媒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去年9月25日,俗称“天眼”的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正式竣工,刷新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纪录。今日是“天眼”竣工一周年,陆媒纷纷刊出报道,遗憾的是,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FAST的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却未能等到这一历史时刻,于日前因病逝世。
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属于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据悉,FAST由4,000多块反射面板砌合,以500米口径成为有史以来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于无边无际的星海实验场接收电磁波,足以搜索137亿光年以外的已知宇宙边缘。
今日(9月25日)是FAST竣工一周年的日子,然而,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却不能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于本月15日因病去世,享年72岁。
舍弃海外高薪 回国建设FAST
据央视早前报导,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经历文革动乱,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履职长达10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南仁东曾在荷兰、日本等国担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中国官媒的报导称,南仁东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南仁东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提出要建设下一代射电望远镜。“咱们也建一个吧”,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僚一起提议,建造中国自己的大望远镜。
当时,国际上口径突破100米的射电望远镜,已是工程的极限。想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要选择一个又大又圆的坑,借助地势来实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坑洼无数,成了天然的候选目标。最终,南仁东经过长时间现场勘查,选中了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作为项目选址。
2007年,FAST正式立项。据随南仁东做博士后的岳友岭回忆,FAST开始建造时,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
2016年9月25日,FAST正式落成启用。南仁东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却没能见证FAST竣工一周年的重要时刻。
(科技日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