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首届供应链博览会 官方:美国企业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举办,这是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在江苏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停靠在泊位上装卸集装箱。(新华社)

香港南华早报今天(11月22日)报道称,尽管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国政府一再鼓吹供应链“脱钩”,但美国企业依然对本次博览会表现出极大热情,参展的130多家外企中有20%来自美国。

21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召开首届链博会筹备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少刚介绍说,本次博览会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据中国贸促会网站消息,张少刚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首届链博会展览总面积10万平方米,设置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5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参展企业将集中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图为2021年6月16日,工人在中国浙江省一间工厂工作。(Getty)

张少刚说,首届链博会作为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在美国企业中引起热烈反响,美国参展商数量远超预期,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5链1展区都有美国企业参展,亚马逊、埃克森美孚、苹果、特斯拉、英特尔、惠普、高通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将派高级代表参会。

他透露,众多美国企业把链博会这个平台当作产品首发阵地、创新阵地、合作阵地,将展示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张少刚表示,工商界是促进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美工商界加强互利合作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衷心地期望美国企业能够深度参展参会,满载而归,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实现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

11月21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筹备状况记者会召开。(北京顺义微博)

中国贸促会展览部部长邬胜荣也表示,首届链博会面向全球品牌形象好、国际社会影响力大的企业和机构发出诚挚邀请,获得各方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体现了全球工商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共同期盼和主动担当。

邬胜荣说,本次博览会的会议论坛活动外方代表参与度很高,阿斯利康、特斯拉、谷歌、博世、康宁等30多位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高管将分别在清洁能源、绿色农业、健康生活、智能汽车、数字科技和供应链服务专题论坛发言或参与研讨。

他还透露,首届链博会将为企业发布国际合作新成果新实践提供广阔展示舞台,可以在5链1展区中看到不少中外合作优秀示范案例,例如国药集团将联合美国GE医疗共建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代表展区,高通公司与中国移动、小米公司、爱奇艺等国内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将携手展示产业跨界融合案例等。

《南华早报》分析称,美国在与中国的“科技竞争”中加大了贸易限制,在地缘政治局势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一些外国企业有意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

本届博览会可能会展示中国制造链的自我维持能力,传递“中国依然是制造业首选”的信息。

报道还指出,由于西方一再鼓吹“去风险化”并试图将中国排除出供应链,中国加大了对食品、能源、科技等关键行业“自给自足”的投入,预计本次博览会也将展示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部分西方国家频频鼓吹对华“脱钩”,但越来越多的商界人士意识到,不可能在供应链中排除中国。

中国工厂。(视觉中国)

美国彭博社10月31日报道称,部分外国企业正在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需求有所减弱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发现,他们很难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生产中心”。

知名鞋类企业巴塔集团全球可持续发展主管劳拉·马吉尔(Laura Magill)表示,“在中国建立了几十年的成熟生态系统,不仅确保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点,而且在大规模生产时提供难以复制的稳定质量。在质量、数量和价格方面,我想不出有哪里能比得过中国。”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11月14日也发文承认,西方国家主张的“多元化”政策确实改变了全球供应链,但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想像中“排除中国”的效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分析,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其源头却基本没有改变。

文章称,美国企业“供应链多元化”的举措并没有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只是让更多亚洲贸易商成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中间人”。例如在信息技术行业,尽管中国供应商的美国客户份额有所下降,但印度、越南等其他亚洲地区的公司正从中国采购更多产品,然后向美国出售更多产品。

《经济学人》直言,供应链的延长只是掩盖了大部分供应依然源自中国的事实,西方鼓吹的“供应链多元化”和“排除中国”战略更像是空谈而非实际行动。

对于一些外企有意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1月21日表示,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工商界的必选项,得益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欢迎各国工商界继续投资中国、生根中国。”

本文获《观察者网》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