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设民营经济发展局 如何扭转民间担忧疑虑?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内设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兼人事司司长张世昕9月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民营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责是,“跟踪了解和分析研判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统筹协调、组织拟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建立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支持民营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
张世昕还表示,“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能角度也会有服务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责,在现有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将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巩固拓展现有工作成果,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优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民间舆论不看好?多了一个官方“衙门”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官方成立这一试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专设机构,在民间舆论上似乎并未获得积极回应,相反,多数网评认为这一机构的设立对民营经济而言,反而可能会形成某种程度的管束效应,民营经济多了一个需要打交道的官方“衙门”。
过去几十年,在没有类似专设机构的情况下,受益于政策包容与市场放开,民营经济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贡献了大部分科技创新、就业和GDP,因此,是否有成立一个专设机构的必要性在坊间引起了不少讨论。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消极回应,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经济认知和对官僚主义的担忧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民营经济所以能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不是靠管起来的,而是在“放”的过程中壮大起来的。
设立一个官方的民营经济机构,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有“娘家”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在治理实践中,如何防止权力的扭曲异化,把一个本来应该为民营企业争取利益、致力于行业规划与服务的部门变成一个需要民营企业磕头上香的官僚主义衙门,即增加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本,又成为基层公务员在办公室填表报数据的负担,对新成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局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
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内外环境变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空前挑战,民营企业家普遍出现观望和徬徨情绪。很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地方基层也深受其害。所以在设立新机构的同时如何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疑虑,戒除官僚主义的病癖,可能是该机构当下的首要任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在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的发布会上表示,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这两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中国的经济才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也只要这两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中国经济就一定能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如何将这些政策理念落到实处,可能比成立某个部门本身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