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疫再调整  “动态清零”成历史 接下来需全力做好七件事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政策混乱与抗议之后,12月7日,中国终于出台了十条关于放松疫情防控的政策,除少数仍需重点关注的特殊单位,疫情防控基本放开,中国政府坚持了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正式进入历史。

回顾这三年的经历让人特别感慨,从刚开始疫情在武汉爆发时的恐惧与混乱,到后来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令人振奋的伟大胜利,其它国家先后因防控无力陷入疫情泥潭死亡数字不断攀升,再到后来各国纷纷走出疫情,到中国在做最后的坚持后因应病毒与社会情势变化,终于在社会呼声中放开管控最后一个走出疫情,其过程跌宕起伏,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身穿防护服的卫生工作者准备对居民楼附近的居民进行冠状病毒检测。(美联社照片/安迪黄)

但是,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能走出这一步都是好事,12月7日可以说是中国三年疫情防控中的里程碑时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算是正式和国际接轨,防护的主导权算从国家转移到家庭和个人。

很多人仍在纠结原本在防疫作战中表现令人叹服的中国,为什么会在最后走到如此被动的地步,但是这样的纠结已经没有意义。纠结于这些也解决不了问题,对中国来说,现在重要的是向前看,扎实做好应对放开后的各项准备,同时尽快恢复社会流动与经济活力,恢复民众信心与市场信心,抓紧时间把经济民生搞上去,把这些年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动态清零”终结后,有七项工作对中国下一步非常重要。

第一是要尽快在社会面消除恐慌情绪,引导社会面对奥密克戎病毒建立正确认识。之前为巩固“动态清零”政策,中国政府及官媒喉舌、防疫专家等各方面对病毒毒性多以片面宣传为主,很多更科学全面的资讯被屏蔽,导致很多人对变异病毒的毒性认知还停留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阶段,觉得一旦感染就非死即伤,现在应该尽快把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完整介绍给社会,让民众对变异病毒本身,对外面其它国家的真实情况建立全面、科学认知,以消除社会恐慌情绪。

上海,身穿防护服的工人帮助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进行检测。(美联社照片/陈思)

第二是以家庭和个人为主,每个人都要做好日常防护,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因为变异病毒的高传染性,民众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不管国家或个人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感染一次,然后通过自然免疫的方式才能建立起社会免疫屏障,所以民众要有心理与家庭常用医疗物资准备,政府也应该做好社会心理疏导。

第三是要加强对脆弱人群的防护与重症收治工作,努力把因感染造成的重症率与死亡率降到最低。这次中国政府发布的十条措施提出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这项工作很重要,应该抓紧实施。

第四,医院是关键,是接下来中国防疫最大的考验。中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接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全力应对,一是要确保医院运转不崩溃,不出现挤兑事件,二是要防止医院内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感染。医院是用来做兜底保障的,这个底线安全一定要编织好。事实上,这项工作现在才开始做已经晚了,在更早之前就应该把投入到全员防控的资源转移到这方面,现在更要抓紧时间落实推行下去。

第五是一般人若非必要,在未来一段事件要尽量少去医院。根据国内外的普遍经验,到医院多数人其实也用不着特殊治疗,和居家治疗的方法差不多,所以若非病情严重,应尽量避免去医院,以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视觉中国)

第六是各地方要尽快消除政策落差,不能再给社会流动制造人为阻力,包括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各项对外交流管制措施,如出入境限制等,也应尽快调整放开。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自由通关措施也应尽快推进落地。

第七是要赶紧恢复经济与社会活力,恢复市场信心,各地方不能再以当地或某些行业有所谓“特殊性”等为理由搞层层加码。疫情三年,中国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餐饮、旅游、交通、服务业等已经耗不起了,很多家庭个人的积蓄已经见底了,如果不能给他们尽快松绑,让大家从市场上吸到氧气,有些可能就熬不过这个冬天了。现在距离中国农历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包括中央政府在内,各地应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尽快出台刺激政策,让市场热起来,让社会信心尽快恢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