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请不要带头层层加码和一刀切
过去一些天,北京市多次因为民众反映健康码莫名其妙弹窗而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层层加码、一刀切的问题,在过去一两年北京防疫过程中多次出现。比如,2021年10月底,一位法学老师的描述他的一个助理,10月27日从北京出差去山西,预计次日返京,不料“就这么踏上了流浪之路”。
根据北京市最新防疫规定,北京健康码弹窗包括四种情形:近7天曾到访有1例及以上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县(市、区、旗);入境未满10天人员;可能与京内外的疫情风险地区、风险点位、风险人员等有时空关联;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核酸检测人员。一旦北京健康码出现弹窗,意味着在京内寸步难行,在京外无法返京。
仅从防疫规定本身来看,北京市关于健康码弹窗的设定,尽管明显比其它城市严格一些,但并非不可理解。毕竟,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公共安全的要求难免会严格一些。但问题是北京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并未严格遵循自己的防疫规定,存在滥用健康码弹窗的情况,过于随意,有一刀切、层层加码之嫌,明显背离中央政府所倡导的科学防疫、精准防疫。不少民众在网络上反映,自己的健康码莫名其妙被弹窗,返京过程中充满困难。
日前,知名“红二代”、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之女陶斯亮在《弹窗》一文中讲述自己和丈夫去没有疫情的浙江省湖州市参加活动,但在准备返京前被莫名其妙地弹窗,申请解除弹窗的过程一再遇阻。陶斯亮在文中说,“北京防疫政策的‘流调’是不是真正的流行病学调查”,“来自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地区的政策竟然一个样”,“对我们这种在无疫情地区的人也一样对待”,“这符合国家‘精准防疫’的策略吗”。
她还说:“我们老两口来自同一个小区,同乘一趟高铁,我弹窗了,我老头竟然没事,这作何解释?难道‘大数据流调’还看碟下菜?还是说,其中另有玄机?否则只能说明这个‘大数据流调’不专业,太粗糙,太随机,所谓的‘时空关联’太过魔幻。”《弹窗》一文迅速刷屏了网络,让许多内地人深有同感。
层层加码、一刀切的问题,在过去一两年北京防疫过程中多次出现。比如,在去年10月底,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法学老师的一篇文章《为何出京后回不了北京,陷入死循环》在网上流传。该文描述作者一个助理,10月27日从北京出差去山西,预计次日返京,不料“就这么踏上了流浪之路”,“买了高铁票却进不了高铁站”,“市民热线12345、社区、12306以及能求助的电话,都打了无数遍,还是不行”,“最近没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打过疫苗,核酸阴性,行程码绿色,却回不了北京”,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北京突然升级了防疫政策”。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不少民众被迫滞留在京外,以至于后来北京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歉意。
当然,北京作为首都,在防疫时面临的情况相对复杂。再加上北京人口体量大,防疫的难度自然更大。过去三年为了防疫,北京市防疫人员的辛劳和付出自不待言。但既然是首善之区,又为了防疫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理当做得更好,成为落实中央政府防疫政策的模范,至少不应多次出现国家反对的层层加码、一刀切情形。毕竟,如果连首都都不能落实好国家防疫政策,多次因一刀切而招致舆论批评,那何以让公众建立对于防疫的信心,何以让其它地方心悦诚服落实国家防疫政策?
某种程度上讲,为何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动态清零”有不少排斥情绪,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不少地方执行“动态清零”过程中太随意,动辄一刀切、层层加码,以至于让许多人误解“动态清零”的初衷。关于这点,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浙江宣传”在《“层层加码”与“动态清零”完全相悖》一文中的分析比较在理。
该文认为:“‘动态清零’和‘层层加码’势不两立,要想‘动态清零’可持续,就必须严肃、彻底、重拳清理‘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对‘动态清零’理解有偏差,在防疫过程中私自搞了不少‘土围子’,比如隔离场所收费,随意以静默、封城代替管控,用赋码、弹窗的形式限制人员出行等。这些做法,既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提高了全社会的防疫成本,又严重干扰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态清零’大局。”
该文还说,“‘层层加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极端负责,实际上却是缺乏担当的体现,是懒政怠政的表现,既没有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做好,也没有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防疫的目的绝不是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而是要精准防住病毒”,切不可曲解为“防疫至上”。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考虑到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只有在疫情防控、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到动态的最佳平衡点,防疫措施才能持久有效。这也是为何中央政府反对层层加码、一刀切,主张科学防疫、精准防疫。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防疫是为了人的生命健康,本质上是服务于人,切不可将人异化为工具,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希望北京市能反躬自省,查缺补漏,及时改进目前的防疫措施,让防疫更加精准、科学、温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