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第三份统一白皮书 北京发出“台湾特区”谈判刍议
就在解放军东部战区宣布完成围台军演任务的同一天,8月10日国台办与国新办联合发布将近1万4,000字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统一事业》白皮书。扣除前言与结束语,分别从五个部分论述了北京对于统一台湾进程的思路构想与具体做法。与前两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相比,新一份可说是从“反独”推进到“促统”再到“统一之后”的完整“路径图”,尤其是其中屡次发出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内涵的号召,并强调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的终局设定,称之为一份“台湾特区”统一谈判刍议,并不为过。
第三份白皮书:顺势而为、操之在我
“白皮书”作为代表官方制定发布的阐明与执行的规范报告,具有政府文告的性质。解读《台湾问题与新时代统一事业》白皮书的第一步,不妨先了解一下前两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的来龙去脉,从而有助于理解第三份白皮书的现实重要性。
1993年9月1日发布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全文约1万1,100余字。这一年还处于两岸开放民间往来与官方尝试接触的“摸着石头过河”时期,但可视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白皮书发布前的4月27日至29日,两岸在新加坡实现了历史性的首次“汪辜会谈”;不过李登辉政府也在同年6月决定开始争取“参与联合国”,台湾参加APEC的代表还在会议上发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两个主权国家”之说。
可以看到,第一份台湾问题白皮书,在原则上说明了北京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而重点放在了第五部分“国际事务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就外交关系、国际组织参与、国际通航、出售武器等问题,表明中国大陆官方的见解,其实也是应对当时李登辉政府在国际事务场域试图发起的突破与挑战。
2000年2月发布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全文篇幅与第一份相差无几。在结构上,也是前言、结束语加上五个部分,但针对性极为明显且强烈。发布背景莫过于1999年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发表“特殊两国论”,同年5月已在台湾政坛站稳地位的民进党也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台独”对两岸关系的冲撞来势汹汹。
第二份台湾问题白皮书,16度直接点名李登辉,明确将其定调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是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与此同时,第五部分也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两国论”、“台独公投”、“两德模式”与“民主和制度之争”等论调进行批驳。
时隔22年之后,北京再度推出第三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看似出现在眼前的是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译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访台所带来的中美与台海动荡,但细读全文,便可看出与前两份白皮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再是针对一时政治事件与周折所给出的应对性文件。
换句话说,体现了北京不断强调的“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其铺陈完全跳脱来自美国与台湾民进党民选政治人物“切香肠”式的种种小动作牵制,而进入到北京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所设定语境与架构之中,论述范围清楚地界定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从中能够看得到发布时机点的“顺势而为”,以及对话调性的“操之在我”。
再次对台发出统一谈判的呼唤与提示
还需要注意到,这份白皮书之于中共启动实质统一进程的节点位置,介在了2019年初习近平倡议“两制台湾方案”,与2022年底中共二十大有望出台“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详尽施行细则之间。因此白皮书在习五点的基本论述之上,不只重申“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还强调了“两岸协商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两岸协商谈判,其实早已写入2005年实施的《反分裂国家法》第七条,其中明列两岸可就(一)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二)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三)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四)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五)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六)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等六种事项进行协商和谈判。看得出来,北京在“习五点”开出了“统一谈判”的起跑枪声之后,等待三年半却等不到台湾方面的实质回应,于是再透过白皮书的形式发出“统一谈判”的再呼唤、再呼吁与再提示。
在此用意之下,这份白皮书所铺垫的最关键话语也就浮现了出来。不再像前两份白皮书言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既然台湾方面对“两制台湾方案”置之不理,那么北京就率先提出自己的统一版本,画出统一后的基本骨架,更预设好终局的基本安排。就像是先盖好了一间房子的结构与外观,这是不能更动的前提,但屋内隔间布置与装潢摆设,都是可以再协商沟通,寻找出大家都能接受而且认同的铺排。
名为“台湾特别行政区”的统一草图
在北京画好的这张草图中,这幢房屋已定名为“台湾特别行特区”,既不叫“台湾省”,更不可能沿用原名“中华民国”(白皮书第一部分即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屋子的使用管理则打算交给台湾,“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依法高度自治”。
屋内的各种陈设,白皮书“设计师”拟出一套“空间和内涵将得到充分展现”的“台湾方案”,可以参考隔壁的“香港方案”和“澳门方案”,虽然香港这间屋子之前遭遇到不小的破坏,但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不过最主要还是顾及“大陆和台湾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这一基本问题”,从而提出了“和平”、“民主”、“善意”、“共赢”的“最具包容性”方案。给出“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等承诺,“继续团结台湾同胞,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要“一国一制”还是“一国两制”?
白皮书言及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的弦外之音,事实上牵涉到北京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场,恐怕已经扬弃了过去的“统vs.独”,而进一步转移限缩到“一国两制”或“一国一制”的选择。北京一位不具名的涉台学者对《香港01》记者表示,中国大陆要转变对台论述,要让台湾意识到不是在“独、统、维持现状”之间选择,而是在“一国两制”还是“一国一制”之间选择。第三份白皮书的出台,已经清楚地看到北京在往这个方向转进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白皮书中,“一国两制”出现次数达15次之多。
在北京看来,其所主导的战场必然划设在“一国”范畴之内,“台湾方案”则是“两制”之下,能给台湾人民提供最大、最广阔的弹性灵活空间,而且还能够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机遇下,权益得到保障、改善社会民生、共享民族复兴荣光、利于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不过,“‘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与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因此,涉及中央权力的外事活动,还是需要“经中国中央政府批准”。
至于台湾社会相当关心的“入住方式”,也就是“和平”或“战争”的问题,如同前面两份白皮书,“和平统一”依旧是大政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过白皮书将“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与“台湾同胞”区分开来,针对前者“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且“非和平方式将是不得已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
值得推敲的是,要如何定义“不得已情况”?白皮书给出的答案是,“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重大事变”之时。但《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所定三种情形“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其中之一,即“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曾任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的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石齐平对《香港01》分析,从中英香港回归谈判的历史经验来看,北京很有可能在二十大或未来某个时间节点订出谈判期限,而这个期限也将是对台湾“最后的和平呼唤”。
统一油门已踩下 台湾请系好安全带
北京在此时此刻推出第三份统一白皮书,除了重申基本立场于原则之外,把要点都集中在了勾勒出统一台湾的具体图景,不局限在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定位纷扰,也不受美国“台湾牌”的干扰,按自己的脚步与节奏推进统一进程。北京统一台湾“开弓已无回头箭”,用这份白皮书提醒台湾:“请系好安全带,我要踩下统一的加速油门了!”
在台湾主政者的影响下,可以预期台湾方面对这份白皮书或将视若无睹,或将之当作选举动员又捡到了一把枪。但两岸的学者都做出了示警,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表示,“民进党当局越喊‘台独’,大陆方面就越高举统一大旗,所谓‘独’得越凶,大陆统得力度就越大、步伐就越快”。
台湾“国安会”前秘书长、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则说,台湾社会的无感正是蔡英文政府想要的结果。“当民众不怕,蔡英文和民进党推动‘台独’上,就会走得更远,因为他们认为民众不怕,所以可以走更远,那就会对大陆刺激更深,结果下一个巴掌打过来就更大,后果就更严重。”
北京发出“两制台湾方案”的“和统谈判”号召之后,并不会因为台湾方面的冷处理而停下脚步,从而再一次透过白皮书的形式,先在谈判桌上放了一份预设好“台湾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刍议,内容有软有硬,有权利也有义务,等待着台湾坐上谈判桌对面的椅子。台湾社会面对台海变局或无感,或冷淡,或不情不愿,但政治是现实的,如果不做好直面的准备,就怕等到“有感”时,已是统一阵仗兵临城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