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外交是拒绝讨好还是搬石砸脚?中西鸡同鸭讲|京港青年有话说
《香港01》“京港青年有话说”系列,以在北京求学的香港与内地青年视角,向读者分享他们在内地生活的见闻和感受,以及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本文作者是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
在网络百科上,“战狼外交”一般被定义成“是一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强硬外交政策的称呼”,彭博社的国防政策和情报记者马丁(Peter Martin)更特意为“战狼外交”出了一本专著——《中国民军:战狼外交的形成》(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那么中国与西方是怎么看待“战狼外交”的呢?
中国语境下 不“战狼”就是“跪舔”
中国外交官普遍认为“战狼外交”在本质上其实更具强调中国不能再被外国欺负的“防御性”,而非中国主动欺负别人的“进攻性”。追本溯源,也有具体的历史因素去促使他们对外强硬,毕竟他们曾经历过自1840年以来都被外国列强欺压的“百年屈辱”,因此普遍对这个“战狼”标签不满,觉得这是一个抹黑中国的“话语陷阱”。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也觉得西方老瞧不起中国,某些中国外交官还好声好气地跟外国人交流,于是就给他们眼中软弱的中国外交官寄钙片,没错是真的钙片。也因此在中国的语境下,外交官如果不执行“战狼外交”,反而投外国观众所好的话呢,似乎是一种“讨好型人格”,更是沦为“跪舔外交”,听起来就跟满清没什么分别了。
西方视角:中国外交是“疯子”
可在西方外交官眼中,“战狼外交”有了另外一种解释,突出作茧自缚甚至是搬石砸脚的一面,毕竟著名义大利外交官Daniele Varè说过外交是一种“让别人为所欲为的艺术”,用美国资深外交官Chas Freeman的大白话说就是要用外交来塑造外国听众的想法和行动,让他们作出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选择。结果西方观众打开新闻就看到中国外交官在2018年巴布亚纽几内亚APEC峰会上有所不满就硬闯巴新外长办公室,发言人赵立坚还搞新冠病毒来自美国的“阴谋论”,他们直观感受就是“这很战狼!”
当然,在中国网民看到西方的指控后,一般就会开始提及,美国声称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上是洗衣粉,或者反批美国将新冠病毒称作“武汉病毒”也是“阴谋论”等等,接下来就是中西网民之间的相互谩骂了。
马丁:中国外交训练强调“斗争” 非西方理想中“绅士”
在上述中西“战狼外交”论战中,马丁在研究了中国外交史后更进一步地讨论中西外交体制的不同,表示中国外交的特色除“战狼外交”以外还有3种,分别是“平民军队”、“影子外交”和“魅力攻势”。
具体来说,书中指的“平民军队”认为,周恩来一开始采用的外交官大多都是听党话的“将军大使”,他们也都习惯了军队的纪律与上下级服从关系。也因此,中国外交部一直以来都不鼓励中国外交官突出个人特色和进行任何形式的临场发挥,他们希望通过外交上的斗争来一雪“百年屈辱”,让中国吐气扬眉。这种强调斗争以及相对死板的外交方式往往也会招致外国人的抗议与不满。
笔者其实也阅读过François de Callières写的On the Manner of Negotiating with Princes等西方外交经典,它们也认同忠诚、服从、守纪律等美德也是西方国家对自己外交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平民军队”在这些方面更多的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在西方外交经典中理想的外交官形象应该是彬彬有礼、大方得体的绅士淑女,而非义正言辞的“平民军队”或者“战狼外交官”,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认知上的不对称。
中国外交“暖动作”靠排演?中方视角:展示最好一面
书中“影子外交”是指,中国政府及其外交部在对外交往中,侧重于呈现中国好的一面。例如中国在举办国际会议之前往往会暗中关停大量的工厂以改善空气品质、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曾提前迁移大量工厂与居民以改善北京的国际形象、外国记者Edgar Parks Snow在延安的经历等,都成功向外国展示最亮眼的中国,借此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马丁称,中国特别重视针对亲华外国友人进行“影子外交”,例如Edgar Parks Snow在抵达延安时就有幸接受国际政治家一般的外交待遇,有权经常会见中共的高层;又好比当初大力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Henry Alfred Kissinger至今依然是中国的贵宾,并经常前往中国出席重大活动。
但若换一个角度看,由于中国之前很穷而且积弱,饱受外国列强欺压,若有朋自远方来,自然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给他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中国家庭在接待宾客时,无论平时是否节俭,一般都会拿出比较好的酒菜,一个党与一个国家其实也差不多的心态。诚如张艺谋在阐释北京冬奥会理念时所表述般,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中国人告诉世界“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到了2022年的冬奥会,其实办得更朴素、也更简约了。因为现在中国不穷了,也积累了一定的自信,所以反而不用太过刻意地告诉客人们自己拥有什么了,倒是能更著力于告诉世界,中国可以给世界贡献什么了。
书中的“魅力攻势”,是指中共领导人以及中国的高级外交官通过极有魅力的个性争取其他国家支持的做法,马丁使用该词的语境是相对正面的。例如他认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倡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共处,而且小国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后也能够享受在其他国家享受不了的高贵待遇,使新中国成功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马丁因此高度肯定了万隆会议是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成功。同时,马丁指出中方在发动“魅力攻势”时会结合提供实际利益的策略,因此与“影子外交”相辅相成。
中国外交官私下温文尔雅 “战狼”只是听命行事?
马丁在书中多次夸赞中国的外交官其实非常优秀,有国际视野,往往拥有乔治城大学或伦敦经济学院等名校的高级学位,精通捷克语、巴哈萨语等各种外语,并愿意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他们所派驻的国家中,本身也常关心中国的国际声誉。在个人层面上,大部分中国外交官其实温文尔雅的、老练有趣的绅士淑女。但他们在外交场合却化身为“战狼”,终究还是不同阶段的政治需要。与此同时,在马丁眼中,中国外交似乎成为了一种“内交”,服务的物件是中共高层及中国人民。也因此,将西方外交标准套用在中国外交官身上毫无意义。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曾在2005年向美国国务卿Condoleezza Rice表达表示中国外交部要比美国国务院的压力大得多,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只有3亿人而中国有13亿人,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外长对美国太客气,马丁也相信这诚非虚言。
这就是为什么马丁表示“战狼外交”的本质还是“平民军队”,并坚信这支军队会继续“不多也不少地执行命令”,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Michel Foucault所描述的“绕过理解的自动反应”,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用毛、周口中的“秩序从来不需要被解释”。马丁总结前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钱其琛、戴秉国等之所以在中国外交上取得成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坚持党的路线与“平民军队”的框架之余,成功设法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的演讲极具个人特色,并因此为外国同行所接受,是外交上的大智慧。
这么看来,中西方就“战狼外交”相互谩骂本就是鸡同鸭讲,既合理也不合理。
编按:本文标题及副标题为编辑所加,原题为《中西方看待“战狼外交”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