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巴士变成“类火车” 台湾“造词”热潮背后的隐忧与大患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台湾“类火车”五一连假上路!台铁工会由于不满台湾政府强推公司化改革方案,在今(2022)年五一劳动节发起合法休假不加班行动,当天表定列车全停驶。台湾交通部祭出国道客运以及接驳巴士“类火车”的方案作为因应,当“类火车”布条现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又一台接驳巴士,令不少台湾民众“傻眼”,表示“还以为是玩笑,结果是真的”、“接驳车就接驳车,还类火车”,从而在互联网世界掀起以“类”造词的热潮,表达对于此“奇景”的讽刺。

据了解,台湾交通部为了避免连假运输停摆而推出的“类火车”方案,临时设立12条路线,在台湾西部、东部与南回线分别设立6条、3条、3条,停靠36站,总计开出716班次。该方案总共花费新台币300万元,最后只有4,000多人搭乘,引来效率不彰的质疑。

“类火车”上路当天,台交通部长王国材搭乘视察,并表示“这在国外相当普遍”,事后也自评“应该还算过关”。尽管如此,除了少数铁道迷乐于购买车票作为收藏之外,民众显然对“类火车”的“巧思”并不买单。据台媒《联合报》报道,有小学学童问老师“为什么游览车不能说是游览车,要叫做类火车?”致使老师一时语塞答不出来。

台湾作家杨渡在脸书(Facebook)贴出公路大塞车的照片,语带讽刺地写下:“‘类火车’是指车子都连在一起,像很长很长的车厢,不能走动的火车”。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徐巧芯也在脸书发问:“什么东西加了‘类’以后会让人感觉特别高端、特别优质、特别有品味?”台湾网友更是发挥各种想像力,创造为数不少的冷笑话、哽图和迷因,“爸爸的小三是‘类你妈’”在互联网疯传,也有人结合政治人物新闻事件嘲弄“类总统”、“类歌星”、“类房东”等等。

以揶揄时事为主题的虚拟人物“孙老毛”粉专,还特别创作了一部短片,挖苦日前美国议员在台强销波音787飞机的要求是“类保护费”、“类国防”,建议华航可以另立名为“类华航”的公司承接该笔巨额订单,并称不会监督政府的人民叫做“类人民”。观众看完影片后“依此类推”,有的认为台湾现在实施的是“类民主”,有的则将台湾外交部定调“‘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说法开酸为“类中华民国”。

事实上,类似“类火车”概念的名词创作在台湾政坛可说是司空见惯。执政官员称“无薪假”为“减班休息”,称“走私”为“超买”,称“缺电”为“分区供电”;新冠(COVID-19)疫情发生后,更有“校正回归”、“微解封”、“类普筛”、“类清零”、“新台湾模式”等新词“闻名于世”。其中集大成者,莫过于凡是批评民进党政府的言论,都可能被称之为“认知作战”。

台湾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曾在基隆抛出“类普筛”,基隆市长林右昌(图)对此表示,此计划是民众自愿筛检,必须去标签化,市府将“类普筛”正名为“全民防疫爱心筛检”。(资料图片)

“类火车”一词在台湾舆论场一夕爆红,民众沉浸在“造词”的乐趣之中,但其背后反而体现了台湾执政官员回避问题、转移焦点的本质。这个做法更让民众被政党意识形态绑架,对于社会实质问题抱持着和稀泥、跟风好玩的心态,失去了民主政治应有的批评与监督要素。

举例言之,“类火车”之所以被官员发明出来,起因于台铁局“公司化”的争议,台铁工会认为官方只见“转型”,未重视最为迫切的安全改革,更未回应员工对于民营公司化的疑虑,以及其他包括工作权益保障在内的倡议。结果“类火车”横空出世之后,媒体版面和社会焦点全部集中到了这项“创举”之上,而台铁工会发起合法休假的诉求完全被边缘化;此外,台行政院长苏贞昌一句“别和衣食父母作对”,等于也是将压力抛回给台铁员工,甚至间接点燃搭车民众对劳方的不满情绪。

“类”字乃接近、大概之意,终究无法实质取代所指对象之本身。然而,这“类”政治话术却能在民进党政府大行其道,官员对此做法乐此不疲,进一步放大来看,更折射出台湾执政党面对两岸关系结构性问题的态度,包括以“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取代“九二共识”、以“中华民国台湾”取代《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本质等。当高官们只能在文字游戏之中打转,那么也没什么好责怪公营的华视字幕频频出包,更别说台海关系一旦走到擦枪走火的那一天时,难道还能用“类战争”去粉饰太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