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不是“精准防疫”的错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近来,上海在防疫过程中出现的乱象引发各界关注。上海过去两年多“精准防疫”的经验和手段,也受到不少质疑。

作为中国当下最大的政治,防疫政策的纲领大抵便是“动态清零”,其初心与目的,就是要从绝对意义上防止资源挤兑,减少生命代价和经济代价。

问题是,现在的防疫手段,是否与这份初心与目的契合?“精准防疫”真的行不通吗?

新冠病毒持续肆虐上海。过去几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一直维持数百人规模,新增无症状感染者亦保持在两万人以上。截至4月10日,上海这波疫情已累积筛查近20万确诊者。

与寰球现况相比,暂且不论上海的人口密集度,单论两千余万人的人口规模,上海疫情其实算不得严重——邻近的韩国4月9日单日新增确诊18.56万个例,新增重症患者逾千人,新增死亡338人,其中近半来自人口与上海相近的首尔首都圈——但与中国各地相比(香港除外),上海此轮疫情的扩散规模已经超过2019年末2020年初的武汉,令各地政府和国民都高度重视。

工人在上海杨浦滨江筑建方舱医院。(中新社)

“躺平”并不可取 “共存论”言之过早

就保护国民生命和减少生命代价而言,当下的封控管理和动态清零是正当的:新冠病毒并不是“大号流感”,即便已接种疫苗,即便是危害性相对较小的Omicron(奥密克戎)变种,重症率和致死率都高于流感,遑论其传播能力和隐蔽性。

中国的内部循环以及其在世界经济中不可取替的角色,令其不像部分国家那样面临那么大的放开压力。且念及内地并不充裕的医疗资源,倘若中国学习欧美日韩等国选择“躺平”,将大概率造成数百万人因病死亡。便是挺过了放开防疫措施后的“死亡潮”,大量人染疫所带来的病假、劳动力下降、重症救治成本等等,长期而言都未必带来“经济收益”——远的不说,越南近来数月的情况便可为参考。

是以,就中国国情而言,“躺平”心态确实不可取,“与病毒共存”也言之过早。

可是,必须正视,现阶段谨慎的防疫纲领固然没错,但其落实手段与方式却未必符合防疫纲领的初心,且正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

巨大压力之下乱象频发

自三月底以来,微博每天出现成百上千条上海疫情求助的帖子:异地就医的患者被要求“先隔离14日方可进医院”、轻症病患因延误诊断而病情加重、癌症病患无法开刀、血透病人得不到及时救助……其中,77岁的上海血透病人沈瑞银就在3月28日晚间因长时间未肾透析造成心肌衰竭而死亡,已有至少两名哮喘病患在病情发作后因未获及时救治而身亡。

我们不应仅看到西方国家选择放开、躺平的取态,而忽略西方国家为此付出的巨大人道主义代价。(美联社)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这波疫情爆发之前,上海透析的医疗资源就已基本饱和。3月以来,一些透析室出现阳性病例或密接者而被关停,部分医护人员被隔离,大量医护人员被调离岗位支援核酸检测。在类似情况下,医疗资源难以精准落在真正需要的病患身上,沈瑞银的情况也难免发生……

值得欣慰的是,即便染疫规模超过彼时的武汉,但尚没有上海市民因病毒而殒命;但令人揪心的是,反倒有非新冠病患因未能及时就医而逝世。

而在这些危急案例之余,“缺乏物资”就更是上海大多数市民共同面对的窘境。3月底以来,团购物资成为上海人的生活常态:从联系商户到“微信接龙”下单,从凑齐人数成团到下单付款,从催促发货、运输到配送,再到小区分发,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且也让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家望而却步。而这还都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病毒检测筛查——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普通民众都面对极大精神压力,以至于各类冲突事件频发。

诚然,防疫总是不容易,否则多国也不会“躺平”。但“不容易”不能成为推脱的理由。上海从“坚决不走防疫回头路”臻至最近的乱象,最关键的一点或许恰恰在于未能将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人,未能做到精准防疫,未能防止资源挤兑,于是造成了生命和经济代价。

当前上海政府和公权力人员疲于奔命,许多防疫工作只能交由民间基层人员,但民间防疫人员质素不一,甚至出现滥用公权力的极端防控事件。(Getty Images)

需要精准投放的不仅是医疗资源

4月8日,吉林省政府召开本轮疫情防控工作第29轮新闻发布会,称在经过37天后,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累计报告13,517宗确诊病例和12,945宗无症状感染者。而参考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介绍,吉林疫情轻微病患和无症状感染者占95%以上,普通型病患占比约4%,重症和危重症病患占比仅约为1%——上海疫情目前现况也大致若此。

也即是说,在Omicron变种重症率相对降低,而中国累计接种疫苗逾32.8亿剂、全程接种人数逾12.43亿(逾87%,4月5日国家卫健委数据)、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超过2.24亿人,60岁以上完成全程接种者达到2.12亿人(80.3%,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国民有2.64亿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放给占比为1%的重症和危重症病患,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患做出更为妥当的安排及指南,继而令非新冠病患得到该有的医治,令社会得以用更高的效率运行。

另一方面,京东新任CEO徐雷在微信上的一段聊天记录被传出,据说他表示,在抗疫救援方面,“货物不是问题、运力不是问题,如何能够保障货物从库房发出,通过分拨、中转到达城市的各个配送站、到社区,这里面京东可以保证自身的高效运作,但特殊情况下,有些事情不是京东可以自己解决的”,“库房解封、车辆车证乃至到街道都需要疏通卡点,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了,就看层层落实了”。徐雷还以河北固安的一个库房为例,前一段时间北京地区食品送货很慢,主要便是因为天津、固安、廊坊的疫情及管控,“库房大门在河北,背面在天津,河北不让出入,最后我们把库房后墙砸了,连夜修了一条货车可以出入的路,和物业、村里打了招呼,从天津出来绕了一大圈才保证北京的供应”……

河北邯郸一名公务员因持疫情防控“车辆通行证”和“工作证”随意外出,并拍摄影片炫耀,遭到免职以及行拘10日处罚。(微博)

倘若网传聊天记录属实,徐雷所言的情况堪谓全国多地防疫难题的缩影,也与上海类似。事实上,上海乃至各地的物资并不匮乏,问题主要是出在调配和派发环节。而之所以面临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医疗资源、生活物资、人手资源的投放安排,也与巨大抗疫压力之下的整体氛围密切相关。

须指出的是,当下央媒多强调“躺平不可行”、“杜绝厌战情绪”等立场并没有错,但若不进一步解释,只会加大基层工作者的压力。在此之余,抖音、微博、朋友圈各平台一众公众号关于“新冠后遗症”和欧美“惨状”的报道,也在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病毒和疫情的恐惧。

基层压力大了就要宁左勿右“一刀切”,那可不就是容易造成非人道的窘状吗?老百姓怕了就要求医,那可不就是会发生挤兑么?

上海一个小区被胶马团团围封。(美联社)

“一刀切”不可行 防疫需要更精准

当下上海的爆疫,令该市过去两年来奉行的相对精准的防疫手段受到非议,“上海的精准防疫是错的”、“将上海焊死了”等言论也在网上频传,各地政府也如临大敌,大有继续缩紧防疫措施之态势——可是,这不是正确手段。

3月期间上海的防疫工作或许有些“过于宽松”,以至于未能阻止疫情扩散,但这恰恰是因为不够精准所致,而非精准防疫的错。面对Omicron乃至诸如XE等日后还会出现的传播力更强的变种病毒,一刀切是行不通的,精准防疫是必然选择,这也是动态防疫的核心。

当下局面的改善,需要从上至下的配合与努力。就当下而言,因应重症危重症、普通病症、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设立不同的安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通过最高效的渠道优先调配到最紧急的需求;而如何令各方放下恐惧,为公众传递更理智冷静的声音,亦已到了同样紧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