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愈坚持“动态清零” 愈要加倍重视经济民生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在上海疫情爆发决定封城同期,中国国家电影专资办于4月6日公布了清明假期期间的消费数据,2022年清明假期,中国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下滑85.37%,连去年同期的15%都不到,除2020年同期影院因疫情全线停业,这是近十年来同档期票房最低值。

换句话就是说,这个清明假期的电影票房连十年前的收入水平都不到,你能想象一个行业运营突然倒回十年前的场景吗?

同一天,中国文旅部也公布了清明假期的旅游数据,数据显示,清明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为2019年同期的68.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减少30.9%,为2019年同期的39.2%。

除了同比2019年只有39.2%这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还有一个更令人不安的趋势是,今年国内旅游人数为2019年同期的68.0%,但是旅游收入却只有39.2%。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能够出游,大家也不花钱了。

为什么不花钱?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口袋里没钱了,一个是对未来的预期太悲观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是现在经济的真实情况。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几年除了金融机构、国有垄断行业和极少数受益于疫情的特殊产业,如核酸检测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等,多数中国市场主体现在都非常艰难,务工者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与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等都出现了严重下滑,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前些天还有新闻说是在河南郑州,从2021年9月到2022年3月,仅仅在半年之内,在阿里拍卖挂牌的法拍房数量已经从2.7万套增加到了5.13万套,暴增了近90%。

这里面有多少是因为炒房被套或因涉嫌其它问题导致房产被拍卖的暂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面一定有不少是因为个人或家庭经济变化,导致房贷断供而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回进行司法拍卖的。

房产是高价值产品,在中国的家庭财产中占有极高比重,是很多家庭经过多年积累掏空“六个钱包”才购置的资产,寄托着城市化以来一代甚至两三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梦想。在这些法拍房后面,哪一个不是一个心力交瘁、已经在经济上被彻底掏空的家庭悲剧故事?

这种事摊到哪个家庭或个人头上,能不是一个毁灭性打击?

所以,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经济民生已经很艰难的情况下,不管是疫情防控也好,还是国家财政也好,一定要考虑到经济民生,要在经济民生救济上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个事情对中国来说现在已经很紧迫了。

中国疫情防控能取得成功,能在今天还继续坚持“动态清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自我牺牲精神,他们愿意为了疫情防控牺牲“小我”,放弃生活自由并承担一定防疫成本,这在奉行自由与个人主义的西方是做不到的。但是作为社会个体,一般人的承受力毕竟是有限的,国家能承受住,国有金融机构与垄断性行业背后有国家依靠能承受住,不代表每个家庭个人与市场主体都能承受得住。

这几年,一则因为受持续爆发的疫情影响,二则因为各种内外因素冲击,三则因为很多地方部门动辄搞“一刀切”式的过激防疫,再加上各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折腾,普通人过得很不容易,很多家庭个人,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苦不堪言,这个普遍事实应成为决策的事实基础。

疫情已经三年了,不少家庭或个人的积蓄已经被掏空,再这样下去得不到及时救助,很多人这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可能就要亏空,而那些在此期间倒掉的企业,可能就再也无法再开门营业创造税收与就业。

大部分人还是都要通过找份工作挣钱吃饭养家糊口。所以无论是防疫还是经济决策,都应从多数社会大众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量避免从体制本位的感知来拍板行事,政府财政与社会救助体系要尽快及时跟进发力。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除了在危机时的社会动员能力,还在于在价值情怀上能站在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与立场决策行事,在公共政策上能体现对普罗大众的关爱。

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位,已经体现了制度优势与价值意识,在对经济民生的救助上,也可以更充分体现出来。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能实施的经济救助措施,中国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和在病毒前躺平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走的是一条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道路,这是一个对国民生命健康负责的道路,也是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

既然坚持了这条道路,那么对当前经济民生的严重性就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财政一定要更积极有为,要让普通民众与市场主体感受到来自体制的帮助。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重视,原本因防疫成功积累的自信与支持“动态清零”的社会基础就会被逐渐动摇乃至消失,这一点政府在决策时一定要有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