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台湾对大陆“乐见其败” 两岸乒乓球对决现罕有曙光?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东京奥运赛事进行中,台湾社会也进入了四年一度的“体育热潮”,除了关心中华台北队自家选手的表现外,媒体和舆论更是把报道对象集中到了大陆代表队。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延烧到奥运赛场上。

台湾乒乓球好手林昀儒(后)7月29日下午在东京奥运乒乓球男子单打四强战遇上中国大陆头号种子樊振东,双方激战七局,林昀儒展现高度抗压性,多次在落后时急起直追,可惜终场仍以3比4惜败。(中央社)

长期关注台湾舆情动态的人或许特别有感,相较于过去几届奥运,台湾舆论对于此次东京奥运的中国队特别不友善,不只是网友发言,包括媒体用词,也都充斥着壁垒情绪。如果是中国队与他队交手,台湾民众多半倾向支持中国队的对手,甚至为中国队落败而欢呼;如果是两岸选手对决,“你死我活”的氛围更是不在话下。

事实上,在奥运赛场上,两岸并非一直像是今天这般水火不容。有趣的是,7月23日晚间东京奥运举行开幕式,大陆网友却有超过10万人数同时在线、齐聚哔哩哔哩(bilibili)视频网站,“回顾”13年前的北京奥运开幕式,而许多人的看点,集中到了中华台北和中国香港两支队伍的出场“盛况”。据北京奥运开幕式进场举牌员的回忆,台湾和香港选手出场时,现场欢声雷动,“欢迎回家”的呐喊声此起彼落,感动之情成为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一幕。

当时两岸在北京奥运的融洽,连西方媒体也注意到了。例如英国路透社发了一篇报道,称组委会采用中文汉字笔划作为进场顺序,将中华台北与中国香港两队错开来,“让台湾更容易接受”。该篇报道也以正面的语气肯定,中华台北代表团在北京奥运“受到雷鸣般的掌声欢迎,这成为两岸关系僵持几年后解冻的又一标志”。

2008年8月8日,中华台北代表团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入场,旗手为女垒投手赖圣蓉。(Reuters)

不只于此,时间可以再往前追溯到2001年北京申奥,当时执政的是后来主张“一边一国”的陈水扁,他曾经表示过“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也希望一部分比赛能在台湾举行”;而时任国际奥委会(IOC)委员、代表中华台北的吴经国,也表态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庄严地把选票投给北京”。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宣布北京申奥成功后,媒体在台湾街头访问得到的答案很多是“乐观其成”,与今时今日相映成趣。

中国大陆媒体也关注台湾乒乓球选手庄智渊在东京奥运的表现。图为7月26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男子单打第三轮比赛,庄智渊战胜香港选手黄镇廷,晋级十六强。(新华社)

然而,两岸之间真的已经陷入零和状态了吗?“决战”的引信已经点燃所有领域的孔隙了吗?恐怕并非如此。以乒乓球项目为例,台湾选手林昀儒对战大陆球王樊振东,激战七局,令两岸球迷观众同时为之揪心。

但大陆网友没有把这场比赛视为“敌我矛盾”,甚至微博上很多人替林昀儒的精彩表现喝采;而包括林昀儒、郑怡静等台湾乒乓球好手,更是在中国大陆参加训练,广受大陆乒乓球界的瞩目。

又如台湾乒乓球老将庄智渊出赛东京奥运,中国大陆也转播了比赛,评论员激动地说:“大陆年轻的球员应该多向他学习拚搏精神与冷静”。相较于台湾舆论对于大陆的“同仇敌忾”,中国大陆舆论反倒以较为理性平静的心情来看待两岸的体育切磋。

中华台北队教练郑佳奇在社交媒体上传的台湾乒乓球选手赴大陆训练的照片,第一排右二为林昀儒,右五为郑怡静。(Instagram@jiaqi_zheng123)

不可否认,奥运会本身就是当代民族主义的产物之一,无论选手或看客,也都会抱持着“为国争光”的心态来看待输赢。但奥运会或体育竞赛真正精彩之处,又不仅仅在于胜负,更包含了如同《奥林匹克宪章》所强调的精神:“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本届奥运会多次“中日大战”,大陆网友义愤填膺,但中日两国的乒乓球交流其实历史悠久,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之外都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