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汉贼不两立?中华台北? 台湾健儿走过半世纪正名风波
台湾举重名将郭婞淳在甫结束的东奥女子举重59公斤级赛事中,以极大的优势击败各国好手,顺利为“中华台北”夺得本届赛事的首金,也将“中华台北”在女子举重项目夺金的纪录延续。不过,回头看看2018年时的郭婞淳,曾因“东奥正名”公投未过大表庆幸,而遭受台湾网络舆论与台派人士的围剿,如今却成为几乎众人公认的新一代台湾之光,人情冷暖,郭婞淳大概体会颇深。
事实上,端看台湾参与的历届奥运会,名称可谓十分多变。从中国(中华民国)、福尔摩沙(Formosa)、台湾、到目前的中华台北,足可看见国共内战的遗绪、两岸在国际社会上的实力消长。而近年来台派人士热炒的“正名”话题,确实曾让台湾运动员存有可能无法出赛的质疑。
1949年两岸分治后,“中国代表权”问题不只在双方之间有所争议,国际间也十分头大,毕竟两岸都自称“中国”,该如何“处理”双方在奥运赛会的空间,牵涉到十分复杂的政治考虑。1952年,国际奥委会(IOC)做出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可同时参加当年在芬兰举办的赫尔辛基奥运,但退居台湾的中华民国主张“汉贼不两立”,愤而退出该届赛事,这也是中共首度参与奥运。
过了4年,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奥运,中华民国获通过可以“中国”(CHN)名义参加,北京不满IOC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双重承认,制造出“两个中国”,进而拒绝参加墨尔本奥运;然而,来自北京的各方面压力、以及国际的现实考虑,IOC在1959年做出新决议,认为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奥委会实际上并没有也无法管理“全中国”的体育活动,因此把中华民国奥委会除名。
随着国际社会逐渐转向承认北京对整个中国的主权及代表性,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国际空间日益缩减。1960年,IOC同意中华民国得使用“中华奥委会”名称,但因中华民国实际只控有台、澎、金、马,因此代表队只能使用“台湾”或“福尔摩沙”,1960年意大利罗马奥运,首次出现“福尔摩沙”代表队。
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及1968年墨西哥市奥运,中华民国则是以“台湾”(TWN)作为代表队名称,但入场牌子的英文台湾下方仍写有“中华民国”的中文字。1971年,北京取代台北在联合国的席次与地位后,施压禁止中华民国加入国际组织。1976加拿大满地可奥运登场前,加拿大要求中华民国以台湾名义为选手申办签证,但遭蒋经国拒绝,结果台湾缺席该届奥运。
1979年,IOC虽已完全承认北京的地位,却仍保留台湾的席次,但要求必须更改会籍名称,使用旗帜及歌曲亦然。虽然国民党政府表达不满、且因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遭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抵制,因而台湾也没参加,但1981年《洛桑协定》签订后,蒋经国退而求其次同意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称游走国际奥委会辖下的各项国际赛事,这在当时当然是个折衷,也必然牵涉到两岸的角力,更有明显的一中思维,在双方皆同意下沿用至今。
2018年时就由台派人士、曾经参加以台湾为名的奥运代表团、并夺得1968年墨西哥奥运女子80公尺跨栏项目铜牌的“飞跃羚羊”纪政领衔“东奥正名”公投,结果却大出台派意料之外,同意票476万、占45.2%,不同意票577万、占54.8%,反对多于赞成百余万票。
如今,随着郭婞淳庆幸东奥正名没能通过的过往被网友翻出,让中国代表权与台湾在国际奥委会中的正式名称争议又浮现。直率地说,体育当然难以摆脱政治,但对运动员而言,能够站上人类运动最高殿堂争取优秀成绩,才是人们最该关注的重点,有表现的空间,才能让他们被更多世人看见。许多中国乒乓球员转籍代表他国出赛,过去陈静、黎锋英代表台湾(中华台北)夺牌,乃至于东奥有台湾女篮球员代表韩国出赛,都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