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英语主科地位存留再掀热议 局部改革有值得商榷之处?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提倡应取消英语作为内地中小学主科的地位,以及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定为高考必考科目等。
舆论随即分为支持与不支持两大阵营,支持者主张现时英语教育属于高投入低产出,也并非对所有走出社会后的人而言都有用;反对者则主张学英语是积极融入全球化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也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诚然,作为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若取消英语必修,确和时代需求不符,不过在技术层面上,局部改革,例如未必需要从小学就做为必修课,却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高投入低产出 大学毕业后不再用英语是常态?
目前英语在内地自小学开始便作为一门必修课,虽然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始英语的起始年级,但该学科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研、甚至是考博中皆会被应考到,可见英语在升学路径上是如影随形,更不用说各种为留学而设的国际性考试。
不过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生涯中,例如在小学,英语在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每周约2至4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字母、音标、词汇及简单语法;在中学,英语课程每日会有约1至3节,教学更偏向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词汇、语法等,但总括而言,英语教育还是离不开为考试而设这一大背景。
这种情况导致内地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以及消耗极多精力,可一旦在大学毕业后就不再使用英语,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起就付出心血就很可能被白费,而这种情况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是常态。许进就指出,据2019年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约有4000万学生学习英语,但工作后用得到英语者可能还不到400万。意味着许多人根本不需要学英语,但碍于必修只能投入巨大成本。
此外,英语补习风气盛行,也进一步推高家长和学生们的投入量。2017年,教育部数据指出,中国学子每年为英语必修课消耗掉的金钱,达到足足近1637.8亿元人民币,相等于可发射204个神舟航天飞船。再加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有舆论认为跨文化交流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AI)、翻译机等技术手段解决,也更见效率。由此看来,从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而言,不难理解何以类似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呼声会浮现。
当代仍有英语需求 学语言不应全盘功利化
可是,虽说英语并不是所有人的必需品,但市场非靠国家意志就可轻易改变,作为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只要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下去,职场自有英语人才的需求。而且,学习语言可被视作赚取“选择权”,其本身可作为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英语主科地位被取消后,有舆论忧虑这些机遇日后可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即普通家庭与精英家庭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成为社会又一深层次矛盾。
同时,语言技能是需要日积月累,非靠突击就可以获得,如果孩子小时候对英语缺乏足够的浸淫,那么长大后再学的难度必然增加,尤其面临出国或留学或工作的抉择时,一切很可能为时已晚。再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文化熏陶,以及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都是重要且受用终身的元素,其意义非简单功利角度就能解释。由此,当取消英语主科地位的提议一出,马上引发不少网民的反弹。
中间落墨 小学应被允许不必修英语?
其实,内地不少有识之士试着从一种中间落墨的方向去作出提议,开设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无容置疑,但是否有必要作为小学必修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审议专家禹明的观点,则是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出发。他认为,内地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学英语开设的条件在不同地区差贯极大,如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甚至博士毕业,教学设备、社会需求和氛围都较佳,相反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却有不少学校面临师资不足、设备欠缺的窘境,哪怕勉强开课也未必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因此,他提议不具备开设小学英语课的地方可以不开,待时机成熟再议。至于初中则可以考虑设两个学习起点,一是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的起点,另一是零起点,即小学未有学英语的起点,并可以出版零起点的初中英语教材。
此外,诚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为提高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而其实外语对国家发展具重要意义,也成许多国家的共识。因此,保持必修一门外语的理据也是充实地存在的,只是其也不必然就见得一定是英语,如何借好语言这一工具去培养好跨文化人才,注定仍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