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2021︱10个学生得1个“学以致用” 内地英语主科地位受挑战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非英语母语者的第二语言。在内地,有不少学校及家长都对英语的教育格外关注。但是,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提倡,内地中小学的英语作为主科的地位应该被取消,以及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定为高考必考科目等,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今次有关提议并不是第一次在社会中出现,2017年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亦曾提出过类似建议。
那么,为何类似呼声屡次浮现?其主要原因可归咎于内地学生在学习英语上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都比较多,但大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就不再使用英语,学生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很有可能白费。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约有4000万学生学习英语,但工作后用得到英语的可能还不到400万。
在许进委员提出相关建议之后,网络上的评论也两极分化。有支持的人表示:
“中文将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中学时代英语占了我60%的学习时间,但效果并不好”。
“英语根本就不该加入义务教育的科目,想学外语,自己学去”。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我支持把英语高考满分降低,今后逐步降低权重”。
“英语就是门语言,不必纳入高考,别弄得每个人好像研究英语似的”。
“同意,现在孩子中文都没说利落就被送去各种班学英语,过早,过深,其实对大部分人没什么用”。
但不乏有人反对:
“学好英语难道对自己不好吗”。
“英语是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建议提升甲骨文地位,弘扬传统文化”。
“不学英语就隔绝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之外”。
“什么都不学,来搞素质教育,穷人连高考这条翻身路也得堵死”。
“你这套还能搬到数学呢,手机计算器还很厉害呢,怎么不取消数学主体地位”。
英语教学在内地的发展历程
实然,内地在近40年来对于英语的教学模式以及考试模式一直都在改革。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套“结构主义”英语教材在中国出版。教材重视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结合,却忽视了英语的实践,就是传说中的“哑巴英语”。同年初,一篇题为《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的文章中称,“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重视英语,特别是主要大城市的学校,因为它被认为对大学学习和就业越来越有帮助,而且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交流和贸易的语言”,英语教学大纲在1982年修改时,重点发生了转移,从政治转向了经济。1983年至1984年期间,英语先后被列入中考以及高考的科目之中。1987年,在教育部推动下英语四级考试开始在大学中施行,两年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开考,考试成绩直接与学位证书挂钩。1992年,英语从必考科目中升级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随后,英语在中国人的眼中亦开始变得愈来愈重要。
内地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
有不少家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都相当之高,一些家长在孩子刚开始会说话时就要孩子学习英语。在官方教学方面,有网上资料显示,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会开始学习英语,有一些幼儿园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请外籍教师开设“英语外教课”。
到了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是一周2至4次左右,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字母、音标、词汇、以及简单的语法。
与此同时,家长亦会在课余时间为孩子报名参加英语补习班,大部分课程的价钱都比较昂贵,英语补习占据了教育投入的大部分,据早前数据显示,中国孩子一年为英语必修课要消耗掉1637.8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每年学英语消耗掉的钱至少能投资0.8个三峡、发射204个神舟航天飞船。
而到了初中和高中时,作为中考及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英语课程的安排每日也都会在1-3节左右,教学则更偏向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词汇、语法等,在这一阶段英语也被视为是一种“应试教育”。到了大学阶段,英语同样作为一门必修课,与之相伴的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一些学校更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
目前,英语作为一门有小学开始的必修课,也存在于各个大型考试中,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考研、甚至是考博,由此可见英语这门学科在内地所受到的重视。
针对取消英语主科地位,以及取消英语高考必考科目,《新京报》早前就曾评论指,“在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的情况下,不如多想想如何优化英语教育,让评价体系更合理”。《钱江晚报》亦认为,只有把国内英语教育的学习机制、考试方式及其作为语言本身的社会实际功能加以区分,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学习英语的时间长、压力大以及英语考试机制的不合理,并不是弱化英语学习甚或高考取消英语考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