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批中国科研是对谁“泼冷水”?
据内地《证券时报》10月28日报道,华为创办人任正非于9月14至18日,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并与科学家和学生代表举行座谈会。华为于10月27日公开其发言内容,题为〈向上捅破天 向下扎到根〉。
双循环是中国选择分享“红利”?
华为公开任正非讲话的时机很微妙。时值中共举行第19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于10月29日面世,内容聚焦于长远经济发展,包括“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间表明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迴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与任正非的言论有呼应之处。
无论是“双循环”还是“科技自立”,官方近月都已频频放风简介,中外传媒亦将两者作为中国的大政方针作报道。坊间一度解读为北京为了要应付美国动员围堵,要走“闭关锁国”的回头路,官方就此多次澄清,官媒亦由使用“内循环”一语作概括,改为以“双循环”为标准简称,以示中国的未来经济走向是内外兼顾的。
华为上海举办Mate 40系列发布会 国行版价格较欧州版便宜约三成
如果“闭关锁国”不在考虑之列,那么真正的问题就在于程度之别:“内循环”为主可以做到甚么地步呢?“科技自立”的定义又是甚么呢?
对于最乐观的论者来说,中国的市场总量本来就够大,产业供应链亦比对手较完备,完全以“内循环”为主根本不成问题,只不过是选择了维持双循环,打开大门与各国分享“发展红利”。至于“科技自主”,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新领域日新月异,西方阵营不一定能保持“先天优势”,中国有条件于全新的竞技场里“换道超车”。
“我国的基础工业还是不强的”
任正非的判断无异是对这一批人泼了一头冷水。他明人不说暗话地直指:“我们今天的科研状况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二战前50年时间,尽管美国产业已经领先全球,但在科研上充满功利主义,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大量依赖欧洲的灯塔照耀,利用欧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短、平、快的产业。”
他认为中国应该推行人才培训“差异化”,让天才有发挥的空间,但即使由现在开始做到这一点,都要有待“二、三十年后”,才可以与美国的距离“适当缩小”。
至于“外循环”的存在是否仅取决于中国意愿,任正非也有自己的答案:“我国的基础工业还是不强的,小小一滴胶,就制约一个国家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是分子工程,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而这几千种胶、研磨剂、特种气体……都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我国现在还基本达不到,很多种技术一年的需求量只有几千万美元、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少,试看泡沫经济下有几个公司肯干这种事。”
推荐文章:武汉千亿芯片项目停摆内幕重重 陆媒揭其最大股东竟“零出资”
双循环不是一项选择,而是攸关中国经济命脉的必要前提;科技研发如要做到“完全独立自主”,也是“有朝一日”的事情,当下的中国产业还未成得了这个气候。哪么任正非是否都泼了官方一头冷水呢?
要保障“美国以外”的国际合作网络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就解释得很清楚:“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则改革开放如此成功,引入西方技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基础科学更仍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大经济体,都从来没有关起门来发展科技这回事,国际交流合作一向至关重要。
美国有吸收全球人才的雄厚优势,但由基础科学到科技应用,美国不是一家独大之余,其对华敌意之强亦不能代表整个西方阵营。中国要在“双循环”和“科技自立”两方面开拓到可行的道路,很可能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保障“美国以外”的国际合作网络。
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度在此场合致辞,表明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相信即是回应外部环境挑战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