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中】驶进暴风雨中的中美关系 中共五中人们该关心甚么?
中美战略分歧不断加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世界进入大变局之时,中共10月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被中国朝野寄予厚望——这场“惯例”会议能否成为危局下,为中国政经环境定下“定海神针”的特殊会议?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背后的中共领导人性格透视
从2012年开始,中共近当代政治应当用“毛邓习”进行断代认识,这一个判断也在此后的八年中得到证实。尽管看似美国正在试图重建一个遏制中国崛起的“新铁幕”,但是在中共党内,许多人认为习近平是党的一个有力支撑与希望,因为他们不愿看到中国走向前苏联那样的命运。
他们希望能有习近平这样一个强势领导人,带领中共内修外攘。这种信任,得益于习近平反腐、改革、外交等领域中展现出的强烈个人性格,中国人认为在动荡的大海中,他们需要一个更加强势的船长,能够带领他们驶出暴风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谈及自己对毛泽东执政的思考时曾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中国的统治者像毛泽东一样集历史性、权威、冷酷和全球视野于一身;面对挑战时雷厉风行,而在条件不允许他继续一贯强攻猛打的作风时又能展现灵活的外交手腕。”同样的评价今天完全可以套用在习近平的身上。
十九届五中全会面临的内外局势
再谈“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料必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转型,又会针对新的内外部环境作出调整,譬如如何在中美贸易困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唤醒中国庞大的存量市场等。而在中国全国两会外界猜测十四五规划之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先是在会议之前的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后又在两会期间将国内循环置于国际循环更重要的位置,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17日、7月21日的两次会议以及7月22日的吉林考察,习都提及了十四五规划,并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尽管十四五规划尚未出炉,但从中共高层风向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调整将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方针且不久将在五中全会上被正式纳入规划之中。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常规主题聚焦
“十四五”规划一个纷繁复杂、牵涉甚广的系统性规划编制也十分耗时。根据《人民日报》旗下海外版媒体“侠客岛”,以实施中的“十三五”规划为例,编制工作历时3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期评估(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2014年),第三阶段为中共党中央《建议》编制(2015年初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第四阶段为正式编制《纲要》并审核通过(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
按照这个时间表对应,“十四五”规划已经确定基本思路,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计划编制就将进入收官等待审议通过阶段。对此,我们不妨对“十四五”规划有一些设想,这个处在中国两个一百年交汇,被习近平高度重视的经济规划,在两个月后究竟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五中之上,具体内容又会有哪些?
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特殊主题
放在更宏大的背景来看,倘若中国真的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禁得起实践和人心检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那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带有强烈西方印记的自由主义民主方案风靡全球,占据思想市场的主导权和道德制高点,几乎垄断人类社会对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盛行一时。
如果中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明修内政,克服人治和威权的弊端,实现善政良治,到2035年发展成为一个法治、现代、公平正义、文明的国家,那些认为中国模式迟早要走向崩溃的观点自然不攻自破。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这也意味着世界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方案之外,多了另一种可能。当然,现时中国距离2035年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今后中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唯有以极大的智慧和魄力来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2035年目标才能实至名归。
特殊主题再现五中全会的逻辑解读
“2035远景目标”不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15年规划”。 1996年中国“两会”曾通过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也曾提及当时的“远景目标”。
然而,25年后的今天北京又为甚么在当下时间节点重提又一个15年远景目标呢?毕竟,自2010年迄今十年内,北京也没有接踵第一个15年远景目标而抛出第二个,反倒要在10年间隔期之后重新抛出来。
道理很简单。其一,这符合中共的执政思想连续性,也符合习近平本人的“长谋”意识和性格特质,兹不赘言。
其二,相较于1995年中共所面临的外部局势变化,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复杂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中共上下在全球保守主义、逆全球化回潮的背景下反复提示迎接百年变局的原因。如果说当年的中国在美苏争霸局面刚刚崩塌后失去了一种平衡感的话,那么今天中国则显然很明确地成为美国首要要打压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且这种战略上压力已经让中国感到越来越不舒服——当然对于美国来说,面对一个逐渐强大的对手,它也会产生绠短汲深的担忧。正是在此格局下,北京需要对内对外传递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