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苦谈6年 欧盟将“向美国学习”对华强硬?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6月14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发声明说,在美中之间“选边站的压力在增大”,但欧盟的外交风格侧重多边主义与合作。
6月16日,博雷利呼吁欧洲与美国展开会谈,以建立一个共同的跨大西洋战线,声称要对抗日益独断的中国。

欧盟新规被指矛头直指中国

博雷利的讲法是否自相矛盾呢?大概他口中的“选边站”是“归队”的意思,亦即任由两强颐指气使,叫欧盟怎么做就怎么做。正如华府有“美国优先”,北京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欧盟当然亦会按自身利益行事,假如华府的行动符合欧盟“利益”,双方自然有合作空间。

2020年6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像会议。(新华社)

换言之,欧盟是否决定与美国联手对付中国呢?政治和军事面未见有大动作,但经贸面就似乎有此趋势。

6月15日,欧盟拟定关税规则,被指矛头直指收受国家补贴的中国企业,更涵盖相关出口商的海外厂房。欧盟委员会亦即将公布一系列建议,针对接受外国政府援助的公司,可能禁止这些域外公司收购欧盟企业,迫使其剥离资产,并且处以罚款。

新规矩当然名义上也施加于中国以外的企业,但欧盟选择公布的时间就非常微妙,挑出来的议题亦与华府相和应。

首阶段协议利益“一体均沾”

6月11日,中德总理举行视像会议,默克尔便提出“市场准入”和“国家补贴”问题,直指关乎能否完成中欧投资协议的谈判。6月15日,中国放弃在WTO的对欧盟官司,不再为其“市场经济地位”辩护,代表欧盟若对华大规模征收关税,少了一重法律障碍。

🔑🔑从法国的“口罩危机”可以看到,欧盟对华关系十分微妙🔑🔑推荐文章:法国人不买法国口罩 西方摆脱不了“中国制造”?

+2

对华施压的道理很简单,始终中欧谈判了6年,甚么成果都没有,而美国对中国打关税战,两年内就签署了首阶段协议,规定中方于未来两年“爆买”2千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准许外资独资参与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业务,并修改国内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障。虽然欧盟也变相从中获利,但两者对比也实在太强烈。

由始至终,美欧对华经贸看法差别不大,一致认为中国受益于两地“门户开放”,大力倾销商品和并购高科技企业,兼且侵权行为严重,可是中国却一直以“最大发展中国家”自居,对外资设下层层正式或非正式的经贸壁垒。既然美国的“蛮力”有助于敲开中国大门,欧盟有甚么理由不乐见其成呢?

美欧对华经贸口径渐趋一致

中国有自身改革需要,例如开放汽车业予外资独资设厂,就不是明显在中美首阶段协议明文规定下进行,但欧盟在华企业的要求已不止于此。欧盟驻华商会最近便认为,中国国企正在排斥民企和外企,而在华欧企仍背著三座监管大山:模糊不明的法律法规、不可预测的立法以及执法中的自由裁量。

🔻更多马克龙戴口罩的照片🔻(详情请点阅:劲过CU Mask?马克龙示范戴法国制型格口罩 获赞时尚与实用并存

+1

欧盟最近也不再只跟在美国身后获利,博雷利便公开指责,中方缺乏达成共识的意愿,表明事关市场准入、相互关系和统一框架条件等领域,导致投资协定的谈判进度令人失望。至于默克尔提到的补贴问题,正正是美国在首阶段协议想争取但未能得手的议题。

讲到近年对华强硬手段,“美国式”是单边主义、明刀明枪和应包尽包,“欧洲式”则讲究国际法规、不点名和针对个别商品。欧盟的实力当然及不上中美,27个成员国亦各有盘算,但有华府在经贸战前线打头阵,而两强都需要第三方支持,其间或者有趋向“美国式”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