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国安法】学者伍俊飞:摆正央地关系成北京治港新主线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被称为香港回归中国以来最严峻危机的修例风波已过去将近一年。为了应对修例风波暴露出的空前管治危机,先是今年初北京委任封疆大吏出身的夏宝龙、骆惠宁分别执掌国务院港澳办、香港中联办(简称“两办”),接着4月上旬以来,“两办”改变往日作风,密集表态。在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全国“两会”上,北京为了填补香港国安漏洞,推出“港版国安法”,引发广泛热议。
怎么看“港版国安法”?修例风波有哪些值得反思地方?未来香港将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多维月刊》采访了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长伍俊飞。伍俊飞先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曾为哈佛大学燕京学者,长期关注和研究香港问题。以下为采访实录。此为第一篇(共三篇)。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修补香港国安漏洞的“港版国安法”。(美联社)

多维:你怎么看“港版国安法”?将产生何种影响?

伍俊飞:生存与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等利益都无从谈起。维护安全是古往今来任何国家的头等大事,通过立法来促进国家安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美国是最早进行国家安全立法的国家,相关法律已达20多部。

目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朝着平行交叉的方向演变,双方的对峙与攻防将持续多年。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风险明显增多,国家不容在安全方面继续存在任何短板和漏洞。自去年6月以来,香港发生一系列严重侵害市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境外势力趁机介入,矛头直指中国的合法政权。《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自行推动国家安全立法,但这项宪制任务一直没有完成,因此港府应对社会骚乱显得力不从心。现在北京出手制定“港版国安法”,属于亡羊补牢,正是为了补上国家安全屏障在香港出现的短板。

多维:去年《逃犯条例》修订在香港引发巨大震荡,最终港府在民意压力下撤回修例。面对如此情势,为何北京还要冒着引发大规模示威的风险,制定“港版国安法”?这会否重新激起香港社会的示威浪潮?倘若如此,治港部门怎么应对?

伍俊飞:过去北京对香港反对派一直保持克制和容忍态度,但这不意味着北京没有底线。香港修例风波发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那就是一些本地财阀、政客、文人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联合,试图走上“完全自治”乃至“港独”道路,香港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了避免局面完全失控,给国民一个交代,北京不得不果断出手,以法立威,遏制猖獗的反中浪潮。短期内香港社会中的部分人会强烈反弹,但这不会改变北京落实“港版国安法”、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意志。北京也会坚持原则,让反对派认清香港作为中国下辖一个地方政府的事实,服从中央权威。

相信港府会吸取修订《逃犯条例》的教训,认真做好港版国安法的宣传和解说工作。港版国安法只涉及极少数与境外势力勾结并参与暴力活动的商人、政客等,不涉及任何遵纪守法的普通市民。港府要头脑清晰,解释清楚,争取市民的理解。

“香港各界撑国安法联合阵线”公布日前进行的签名活动收集到逾292万个签名,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出席签名交接仪式。(点新闻影片截图)

多维:从“两办”频繁发声到“港版国安法”,是否说明北京治港思维在发生转变?

伍俊飞: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实力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香港在中国GDP的占比已经从1993年的27%跌至2018年的2.7%,上海、北京、深圳的GDP均已超过香港,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香港受益程度明显偏小。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北京继续维持过去数十年推行的、以拉拢商界为重点的“许家屯路线”,那确实就有刻舟求剑之嫌。

从“两办”频繁发声到“港版国安法”可以看出,当前北京治港团队的工作主线是树立中央权威,摆正央地关系,扩大“一国两制”在香港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工作重心由上层转向中产和基层,工作方式更加主动、硬朗和透明,更有胆识和魄力,更接地气,这其实也符合选举社会的需要。在北京治港新思路的指引下,“两办”会勇担责任,不避艰难,着手尽快解决困扰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基层选民办实事、办好事,争取他们的支持,扭转建制派在选举中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