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四川贫困户走下“天梯” 悬崖村3招成脱贫典范
四川省凉山州辖下昭觉县阿土列尔村又被称为“悬崖村”,共有164户居民。时至近日,该村逾半数村民共84户要告别爬“天梯”的日子,搬入县城郊区的新建安置楼房,官方指其单位已配置好家具,社区内建有医疗和教育设施。
根据家庭人数,在村民分配的新房中,面积最小为25平方米(约270呎),最大的为100平方米(约1080呎)。村民需要自筹部分入住资金,人均3千元(人民币.下同),户均1万元,即每户居民最多自筹1万元,就可以住进新屋。
悬崖村是内地脱贫攻坚的“样板”村落,至于是否可以放诸全国皆准,外界毋可否认会有保留,但从理解党政机关的执政思路来看,观察“悬崖村”的变化确实是其中一个入手范例,况且坊间已不乏揭露脱贫问题的新闻报道,换个位置看看有所得著的一面,也可平衡一下看法。
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村自2016年起,就已经通过陆媒采访而进入大众视野之中,之后几乎每一年中外传媒都有相关专题报道,持续展示贫困村的变化和改进。
第1招:改善环境“救近火”
要协助脱贫有许多方法,但这个世界是远水不能救近火,所以讲长远规划之前,必须先实事求是地改善居民的切身生活环境。
村中老幼要外出离村,一度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与地面垂直距离高达约800米,不时有人在攀爬过程中摔死。贫困村缺乏改造通道的人力物力,所以自2016年7月起,凉山州、昭觉县两级政府便斥资赞助该村,由村民于200多天内把藤梯改建,制作出更加坚固和安全的2556级钢制“天梯”。
以此为起点,上级政府接下来为悬崖村接上水电、手机通信和互联网,并且修复运输物资的索道,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各级政府进而引入产业,以助村民提高生产力。
四川广播电视台90后女记者高慧玲和同事进行“悬崖村”搬迁的报道,镜头前的她谈笑风生,十分淡定,但之后爬下“天梯”下山,却吓得在车上嚎啕大哭:
第2招:引入产业增生产力
旅游业发展是意料之内,而早在2018年《成都商报》便曾报道,村民莫色拉博有“悬崖村飞人”之称,成为当地观光产业的网红人物,做网上直播又上过央视算目,后来又成为一名户外攀岩领队,月收入3000元。
两年之后,当地更发展出脐橙、青花椒、油橄榄等农业项目,出现直播带货的小网红。根据陆媒报道,村内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由原来2014年的人均不到2000元,到了2019年的增加至6000元左右。
由改善环境到发展产业,内地就曾讨论过,是否值得为了发展一条村庄而大兴土木,消耗资源在缺乏潜力的地点;或者有见及此,官方安排易地搬迁,既避免好大喜功式盲目建“样板村”,也给村民多一个人生选择。
第3招:“易地搬迁”多一人生选择
用城市人角度看,这个选择好像理所当然,但考虑到生活习惯和乡土之情,其间取舍不是想像般简单。
“悬崖村”逾半数村民告别爬“天梯”的日子,搬入县城郊区的新建的安置楼房:
村书记帕查有格即透露,易地搬迁的选择一直都在,但大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大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有一些故土情节;这里光热条件还可以,适宜居住,粮食产量也还好,就不愿意离开。”直到听说可被安置在县城周边地区后,愿意搬迁的村民才愈来愈多。
尽管如此,易地搬迁却不是悬崖村故事的结局,其脱贫成效仍需时验证。回顾2016年报道,上海彜族评论员傅家杰当时便表示,政府以往将山区少数民族安置到新地方,部分人却缺乏谋生的技能或语言能力,有些更走上犯罪道路和吸毒,最后又回到他们离开的山区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