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悬崖村”昔日藤“天梯”变钢梯 村民上下山缩短1小时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钢梯修好后,村民出入比以前方便,不过交通不便的问题仍然存在。(新京报)

据《新京报》报道,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已建好新“天梯”,过往村民用以连接外界的藤制“天梯”将由新建的钢梯取代。村民出入更安全快捷之余,县政府更表示正计划结合旅游开发在当地修建栈道。

这条四川“悬崖村”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过往要从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连续攀爬17条藤梯,更有数人曾在攀爬过程中摔死。这些藤梯也是当地学生的“上学路”,村中的孩子需要走800米长的陡峭悬崖山路,借助藤天梯“翻山越巅”上学。

将结合旅游开发修建栈道

从今年8月开始,悬崖村开始使用钢管建造新天梯以代替此前的藤梯。11月初新天梯建成,与过去的藤梯相比,旧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钢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较方便且安全,过去的藤梯亦不会再使用。

据新京报报道,新梯的修建由云南昭通的龙德顺师傅负责。龙德顺介绍称,这次梯子部分是重新开的新路,钢梯不像以前的藤梯绕路,会比之前上山要快1个小时,而且还保留了藤梯的原貌。他表示,整个工程需钢材40多吨,固定钢管用的扣件6千多个,1.5米的钢管约1500根,由当地村民一根一根背上去。钢梯的台阶由两根钢管组成,间距10厘米,并喷上防锈油漆,其使用寿命可达10年至20年。

关于“悬崖村”未来发展问题,县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计划。表示在2017年,这里将结合旅游开发,在通往勒尔社的峡谷将修建栈道,投资预算在3510万元人民币。

过往,“悬崖村”学生需要爬木“天梯”上课。(视觉中国)

易地搬迁问题重重

今年5月底,“悬崖村”经大陆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舆论质疑当地政府为何不让村民易地搬迁或修路以方便村民进出。当地官员回应指修路成本太高,要花几千万元人民币,政府财政补贴杯水车薪,村民集资力不从心,所以路一直没修起来。也有观点认为,在目前尚只有农耕经济的悬崖村,花数千万修路不符合经济利益。

另据《新京报》报道,当地政府并非没有考虑过易地搬迁,但易地搬迁主要问题是易地意味著失去土地,农民搬迁到城市附近后生计是一大难题。移民政策也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外来移民人口的增加,给接收地区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压力。另外,新移民的适应能力参差不齐,还有故土难离等观念,许多人在新地区陷入新的生活困境。

2007年,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的孩子们每天背著书包溜索往返怒江两岸。央视《感动中国》报道以后,第一座爱心桥在这里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第二座和第三座爱心桥在这里建成。(视觉中国)

“悬崖村”非个别例子

四川“悬崖村”的情况并非个别例子。2007年,央视报道云南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的孩子需要靠溜索渡怒江上学;2012年,有媒体报道在广西河池市大石山区深处,孩子们需要翻越悬崖,攀爬木梯,在崎岖的山路上走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2013年,广西凌云县马鞭山瑶寨的儿童上学需要沿著悬崖峭壁,翻越两个山坳,花费近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

新华社报道称,类似悬崖村这样的情况,全国应该还有不少,不该只因记者的偶然发现而引发社会关注,更要依靠制度性的倾斜。据统计,中国仍有逾7000万居民生活在贫穷线下。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大力推动扶贫,更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脱贫。实现这个目标实在不易,除了地方政府要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外,仍有赖中央的监督。

(新京报、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