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公务员是否普涨工资 中国都应大幅增加底层民众养老金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最近,内地数量庞大的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普涨工资的消息在海内外舆论场流传。据说,为了提振士气和刺激消费,吃财政饭的体制内工作人员将每月上涨工资400元到600元人民币,加薪回溯至2024年7月。尽管目前官方尚未证实传言,但内地不少了解情况的人表示体制内许多人已经收到上涨工资的内部消息。

多年以来,体制内工作人员的收入、福利和退休待遇虽颇为神秘,但备受舆论关注。无论是从许多内地人的认知来看,还是从过去几年爆火的考公热、考编热来看,体制内的工作在大众层面颇具吸引力。

考虑到近年来内地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许多民营企业和民众收入下降,“公务员普涨工资”的传言难以避免会引起舆论争议。这或许是官方对“公务员普涨工资”的传言讳莫如深的原因。不过从追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来看,让体制内工作人员的收入、福利和退休待遇问题公开、透明,集思广益,探索合理的公务员薪资体系才是长久之道。只要是透明、合理,那么根据现实需要,给公务员群体涨薪本就是正常现象。

不过相比于公务员是否涨薪,有一件事颇为紧迫,那就是在国家财政和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尽早大幅提升城乡底层民众的基础养老金,从而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2018年2月6日,济南,凌晨五点,气温降至-9℃,腊山立交桥北侧的零工市场人头攒动,虽然已经是临近过年,但仍有数百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寻找短期工。(资料图片)

在内地社会,养老金分为三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包括公务员群体的体制内人员)、城镇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从总体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最为丰厚,财政补贴力度非常大,哪怕是在一个平均工资只有两三千人民币的小城市或县城,他们每月养老金都有六七千甚至八九千人民币。相较而言,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的绝大多数地方只有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币之间。城镇企业职工大部分在民营企业工作,为整个国家创造巨大的增量财富,他们的养老金既大幅低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又大幅高于城乡居民。

以今天内地社会的整体物价水平来看,在大量中下阶层民众的收入被住房、医疗、教育过多占用的背景下,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币之间的基础养老金实在太低。不可否认,许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民众生活在农村,只要他们尚有体力从事农业劳动,便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能力,但纵使这样,他们的养老金依旧太少。

毕竟,那些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民众,其中多数本就是社会底层,被生活的重压所笼罩,属于全社会最需要国家兜底保障的群体。近些年来,一批批曾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与汗水的农民工在逐渐老去,但其中许多人哪怕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退而不休,因为一辈子像老黄牛那样辛劳的他们在晚年十分缺乏生活保障。那些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体制内工作人员可以领取高额的养老金,过着惬意的生活,为国家的进步而骄傲,但许多辛劳一辈子的农民工到了晚年仍然在为生存苦苦奔波。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期间主张中国要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紫荆》杂志)

公平既是根植于人性的价值,又是社会主义的应有追求。邓小平曾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在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量的人过上殷实、富裕、便利的现代生活的今天,不要遗忘落后于时代进程的人,他们主要是城乡底层民众,他们大多属于“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中的一员。他们同样向往美好生活,同样希望通过消费来改善生活,但受制于现实条件,只能节俭一辈子。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每月收入增加500元人民币,所带来的获得感是同等情况下所有人中最高的,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同样是最高的。

在中国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越来越需要扩大内需的今天,在公平日益影响人心向背的现代社会,当今中国应该设法在5年左右时间将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目前的100多人民币到300多人民币之间逐步提升到500元人民币到1000元人民币之间,具体可以参照不同地方的物价水平、收入水平,总之要给最需要的群体兜底,要让他们能在所生活地方老有所养。

这与在透明、合理原则下给公务员群体上涨工资并不矛盾,而只不过说在养老金三轨制背景下应该适当优先考虑城乡底层民众,因为这既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承诺的“共同富裕”,又是一举多得的德政,能起到扩大内需、利国利民、赢人心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