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画重点: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从对中共推动改革工作的范式和节奏影响的角度来看,中央基本上都在历届的三中全会上,研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工作,进而形成了党推动改革工作的基本范式和基本节奏。那么,今次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在刚公布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简报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影片截图)

而后聚焦在7个方面:“1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3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5聚焦建设美丽中国,6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7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其中第一点就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而后的展开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六个部分都是围绕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次展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推动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启动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90年代初,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时候,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节点,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变化,对经济体制有变革的必须性。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将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中之重。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影片截图)

从纵向的历次三中全会重点议题内容情况来看,主要是遵循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不断推进局部的重点突破,而后待条件成熟再进行整体的全面改革。

在中共十八大之前,主要围绕农村、城市两方面重点突破,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改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以及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基础上,重点推进农业工作发展,随后持续推进以生产责任制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就著手推进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并不断推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基础上。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新华社)

在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精神指导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将眼光放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而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已经完成了要素生成的任务,到了需要推动从具体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形态发展阶段跃升的时候了。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

如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叠加性的结构性转型和变化。一是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导致的基于制度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结构转型;二是由数字的生成所导致的基于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结构转型。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共二十大之前的改革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基础和类型来看,更多的是工业化条件下的生产力。

然而,二十大之后,改革所要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除了既有的生产力类型之外,很重要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新质生产力。不论是从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是从新质生产力可能带来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影响来看,都将与过去有著重大的区别。这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新命题、新要求和新任务。这将如何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中体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