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既要”“又要”,怎么做?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备受关注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在闭幕当天,中国官方对外发布全会公报,虽然更详细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及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所作的说明还需要几天后才能知晓,不过各方已经迫不及待透过有限的公报来判断中共的改革总思路以及具体改革事项。

全会闭幕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根据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绍,最终《决定》一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此外,《决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具体到外界颇为关注的财税问题和如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表示,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扩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此外,韩文秀还透露,《决定》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并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习近平出席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式。(影片截图)

虽然更为详细的改革方案还有待《决定》的出炉,不过从已公布的公报来看,高层的问题导向很突出,改革的思路也很清晰。在问题导向方面,公报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也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这些问题,也只有通过持续改革才能解决。

习近平在全会闭幕次日主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表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并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至于改革的总思路,公报写道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说,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继续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在深化上用实劲,突出经济体制这个重点,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8日闭幕,中宣部当晚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央视截图)

“既要”、“又要”,也体现在具体的改革事项上。比如列在13大项“重大举措”首位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报写道,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再比如在发展和安全方面,公报写道,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公报在最后亦写道,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安全”这一关键词出现6次对比,今次会议公报的次数为16次。

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安全,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面对今天的内外变局却是一项高难度动作,也切实考验着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放得活”、“管得住”方面,中国社会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显然今次公报强调“放得活”,为的就是避免“死”,至于“管得住”,为的则是避免“乱”,最终达至的状态则是收放自如。而在安全与发展方面,二十大报告已经说得很明确,目的为了掌握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却很容易走向跑偏,比如加速维护国安之后民企的小心翼翼和外商的战战兢兢。

习近平与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式。(影片截图)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经过过去十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层面已经有了四梁八柱以及各个细部的制度和规范,但治理能力的提升依然任重道远。接下来,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确定,如何做到“既要”、“又要”,考验的恰恰是各级官员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