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大罢工”:工资追不上通胀 宁愿不上班?
今年10月初开始,美国各地劳地掀起一波罢工潮,总共超过10万工人参与或准备参与罢工行动,试图迫使资方给出更合理、追及通涨的薪酬待遇。是次罢工行动,在网络上又被称为“十月大罢工”(Striketober)。
背后反映的全球通胀升温、工资停滞、工时长等问题同样困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疫情下各地产能开始复苏,然而,工资问题不但导致工运四起,还导致劳动力短缺危机愈见险峻。
因应美国“十月大罢工”运动,举例如农业机械企业John Deere、谷物企业家乐氏(Kellogg's)等跨国制造业大厂,还有大型医疗集团、物流企业,分别有上千成万的工人,因为不满工资水平、分红及退休制度等原因,策划罢工行动,冀促使资方改善劳工条件,罢工范围涵盖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田纳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州份。
甚至加州荷里活的影视产业员工,也因为不满资方给予的用餐、轮班及周末假期等工作条件,酝酿罢工,惟在罢工行动前两日,劳方与资方达成了协议,这场近年来鲜见的荷里活罢工风波,才告平息。
网络大动员?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美国今年至今已出现了12场超过1000人以上的大规模罢工行动。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十月大罢工”(#Striketober)的标签,成为了热门关键词,获得了不少网民分享转贴,包括在网络享有极高人气的民主党左翼众议员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 Cortez,AOC)。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令欧美各国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上百万劳工生计受到影响。如今制造业、服务业在疫情缓和,生产需求回升之际,各地工会规划发动罢工活动,抗议各行业工资及待遇过低。在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现时正值疫情下产能回复时刻,各地工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巨大,如此一来,劳方要求改善待遇的话语权也就更大──这解释了,“十月大罢工”的时机,并非偶然,劳方现时手握的筹码,比以往更强。
实际上,已有很多大企业为求应对生产需求回升而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相应提高工资,希望重新吸引劳动力返回工作岗位,但是大多数加薪范围只集中在低工资的工作岗位。譬如,全球最大电商企业亚马逊,目前只是提高给予仓务工人每小时最低18美元(视乎州份)的工资,这导致其他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人抗议,认为亚马逊应该同样增加他们的工资。
放水下的通涨
疫情下各地央行大量放水,全球供应链大混乱,导致粮食及其他日用品价格上涨,通货膨涨飙升。美国通涨经已攀上超过30年的高位,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升5.4%,为1991年1月以来最高。当地汽油和燃油的价格分别同比升42.1%和42.6%;食品和肉价也录得双位数的同比升幅。
在全球通涨的大形势下,各级工人阶层要求加薪、改善待遇的诉求更形急切。更甚的是,制造业等工人工资水平低下,令很多人宁愿不上班:因为他们所得收入,根本不能让他们得到应有生活保障,又或者疫情原因导致他们身心受到影响,觉得压抑太久,积累不安情绪,不想工作。
不只在美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疫情这两年以来,也多次发生规模大大小小的工会运动。
譬如德国,在这个10月,当地主要建造业工会IG Bau曾代表工会内约89万名工人,要求资方将工资水平提高5.3%。最后,经过劳资双方谈判,IG Bau同意来年工资水平提高3.3%;到了2023年再提高2%。今年9月,德国全国通涨率达4.1%,为29年来最高位。
工资收入追不到通货膨涨,这也是为何疫情这两年以来,欧美工会运动日益盛行的另一主因之一。而且,每次的规模愈来愈大,参与人数愈来愈多。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工资水平也是通货膨涨中期维持涨幅的一个指标。因此,联储局、英伦银行、欧洲央行等皆密切关注所在地区的通涨预期和工资走势,维持适当平衡,以免政策偏差而导致增长不合理的结果,为充满变数的经济和就业市场增添另一层不明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