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年年换?欧美倡“维修权”延长电子产品寿命
可有发现大家换新手机换得越来越频密?像苹果等大品牌的智能手机每年都会推出新一代机款,旧款机型往往因已无法追得上新系统的运算速度,就会开始出现“当机”、电池极速消耗等毛病,促使用家换新手机。
贵价手机只用一两年就换新,衍生大量电子废物,大众是否应该反思一下电子产品的寿命、“过度换机”的文化质背后的环保问题?
不少消费者是出于个人喜好或需要,频于更换新手机,但其实亦有不少消费者因系统无法新,或因手机折旧问题,生产商不再提供维修支援,才需要更换手机。然而,频繁更换电子设备制造大量不必要的电子垃圾,也是更国际社会致力倡议的“减排”、“碳中和”相违背。
英、美、欧盟各国政府为了削减电子废料、并减低电子产品过度消费所衍生的碳排放,近年纷纷开始拟就“维修权”(right to repair)立法。拜登政府近来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推出措施,防止制造商为产品维修设限,FTC很快开始就维修限制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企业相关措施是否有违反联邦反垄断及消费者保护法案。
走得更前的欧盟,则在2019年就已经推动维修权益标准的立法,并于今年3月开始生效,当中措施包括要求所有手机生产商至少提供5年的系统安全更新,并且必须在产品上市后5年内维持正常供应;平板电脑制造商则提供6年的设备零件,以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等等。德国政府近日更促使欧盟把更新及维修期增至最少7年,同时,所有维修零件必须以合理价格收费。
电子垃圾的环境代价
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讲师Cole Stratton对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表示,一般消费者对于一台智能手机背后的生产和供应链缺乏认识,往往“完全不了解这些(手机)对于环境的破坏力有多大。”从稀有金属的开采到原材料加工、运输以及组装,电子产品的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不乏能源密集型的生产工序。
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数据,一台iPhone13在整个寿命循环中产生64kg的碳排,当中生产过程占总排放的81%,但考虑到全球每年都有上亿台iPhone售出,其对环境的破坏性便不可小觑,更不用说iPhone以外,其他各家厂商的手机、电脑甚至其他大型家用电器等。
如今各大品牌虽都打出产品回收的环保牌,但根据环保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全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只有17.4%,其余大部分都被直接扔进垃圾场。
品牌只用“专属部件” 难以维修
尽管如此,许多电子设备生产商却有意在产品的生产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为消费者维修产品制造障碍。比如,许多科技产品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不会使用业内通用的零部件,因此产品故障时修理人员需要特定的工具或指南、以及专用的替换零件才可维修,而企业又不对一般消费者或独立维修商销售这些工具和零件,相当于垄断了产品修理权。
此外,消费者若把产品拿去其他非专卖店、授权修理厂,事后再出现任何问题,原厂家则不会再提供修理服务。
使用这类伎俩的不止是苹果公司,Samsung、微软等科技产品巨头也在其之列。专门提供非官方维修服务和DIY维修手册的加州企业iFixit多次谴责这几家公司,指他们坚持设计和使用非标准部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可维修性和耐用性。
公司创始人Kyle Wiens在今年7月的一次听证会上指责Samsung,称其与零件供应商签订协议,不允许其对外出售零件:“有一家名为Varta的德国电池制造商,向各种各样的公司出售电池。Samsung 恰好在他们的Galaxy耳塞中使用这些电池……但当我们去找Varta,问能不能买到这个零件作为维修零件时,他们会说‘不行,我们与Samsung的合同不允许我们卖这个’。”
正是由于这些限制,欧美各国近年来涌现越来越多呼吁“维修权”的声音。倡议者认为,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类家电这些设备,都应该像汽车一样便于修理,意味着人们有权利自行或者让技术人员维修自己的电子设备,获取维修所需的零件、工具、指南,生产制造商甚至应当在设计产品时,将维修的便利性考虑在内。
德国政府近日提议遵循上述原则,要求设备生产商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零件,同时必须对外公开零件的价格,并对零件交付的时间设限。目前,欧盟规定商家需在“15个工作日内”交付零部件,德国则提出希望可以再缩短维修时间,以便消费者维修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