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上|传媒电子转型路:在虚拟世界寻觅新闻价值
踏入互联网时代,新闻出版业迎来一个经营模式“质变”的过程。无论是调查采访、资料分析还是文字产出,都必须配合由某少数科网巨头主导的互联网生态秩序,才能维持以往的读者触及率。若然不能跨过这条电子转型界线,新闻媒体不免收入骤减,纸本媒体相信亦将难逃式微厄运。
2015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布了名为“Project 2020”的多媒体转型发展蓝图,强调记者团队会多利用创新和高质素的数码工具,包括各种影像、互动图表、实况地图等多媒体方案,向读者呈现新闻报道内容,并希望最终能吸引更多互联网使用者参与订阅收费计划。
“无可置疑,这(Project 2020)是保护我们新闻业者野心的唯一方法。若然什么都不做或怯于想像未来,那么便会落后于人。”《纽约时报》总编辑Dean Baquet当时表示。
当管理层定下了这一电子转型的方向后,《纽约时报》随即调动大量资源购置开发工具及增聘电脑专业人手。其在201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甚至指出:“世上没有一间新闻室比《纽约时报》拥有更多‘懂得程式设计的记者’。”影像、互动影片等皆需要程式设计知识,主理记者背后也需要一众技术人员支持,方可完成新媒体形式的报道。 “Project 2020”目标是在2020年前,电子内容能为《纽约时报》带来至少八亿美元的收入,结果《纽约时报》提早一年、即在2019年便达成了这个目标。
引流模式改变 议题设定权转移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达,人们基本上已转移至从网上平台接收新闻资讯;相反,以印刷纸本发行为主要盈利渠道的传统新闻媒体,过去十年“倒闭的倒闭,转型的转型”。《纽约时报》早着先机地及时转型,就是希望避免卷入“纸媒将死”的漩涡之中。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8年的资料,全美报章平日平均纸本发行量(average weekday print circulations)比前一年下跌12%;周日版平均纸本发行量则下跌13%。审计媒体联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在2020年一季度发布的资料亦显示,全美十大领头羊报章的平日平均纸本发行量与2016年比较,均出现介乎16%至45%的跌幅。发行量最高的《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平均每天发行量跌破100万,紧随其后的《今日美国》(USA Today)和《纽约时报》则跌破50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享负盛名的报章的纸本发行量近年大幅减少,但由于它们早已实现电子转型,成功吸引了大批网上订阅读者。以《纽约时报》为例,其2020年的总订阅人数就创下600万的新高;《华尔街日报》的网上订阅人数亦高达200万。
新闻媒体实现电子转型后,在引流方面会带来两种效果:第一是其自设网站的订阅人数会上升(若媒体有引入收费订阅模式);第二是愈来愈多人在以科网平台为主导的互联网生态中获得免费新闻引流资讯。前者解释了为何早已引入收费订阅模式的国际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的网上订阅人数会创下新高;后者则诉说了现时科网巨头与新闻媒体之间话语权不对等的关系──今年初,澳大利亚政府、新闻媒体与科网巨头在立法层面上协商新闻付费规范的事件,正是为了针对这一不对等关系而拟订的解决方案。
在过往纸媒辉煌的年代,新闻媒体拥有传播社会资讯的巨大能力,而报章销量往往取决于自身的公信力及当刻新闻的热度。不过,到了互联网时代,整个电子媒体的“玩法”都不同了,科网平台几乎扼紧了所有新闻资讯内容的使用者引流通道—譬如Facebook是文字资讯内容的主要承载平台;YouTube则是影像资讯内容的主要承载平台。为了吸引读者,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上开设专页提供自家内容。
更甚的是,新闻媒体若希望提高文章的传播度,就必须跟从由科网巨头主导的运作规则,例如搜寻引擎的关键字排名、网站权重及相关演演算法。换言之,演演算法、关键字排名等因素左右着媒体对报道内容的取舍,而当年新闻媒体拥有的议题设定能力,很大部份其实已转移到科网平台手中。
新闻媒体的收入还来自广告和订阅服务,而这些收入的多寡恰恰就是由使用者访问人数来决定。科网平台巨头的介入,直接分薄了新闻媒体的收入。新闻媒体要增加收入,首先要“玩熟”科网平台随时更改的演演算法,确保能成功将使用者导流至文章网页,从而提高流量价值。
不过,尽管流量价值如何高,最大受惠者还是公域流量拥有者—科网平台,而非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瓜分利润的最直接方法,始终是读者直接付费。因此,它们需要寻觅“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品,从而让读者心甘情愿地订阅,增加收入。那么,什么才算是“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品?
不囿于文字表达 拓宽想像空间
除了《纽约时报》之外,很多国际新闻媒体在这场电子转型过程中也充分展现出市场智慧及适应力,它们善用互联网的特性,向读者呈现以往不可能在纸本媒介上出现的新闻内容。自创刊以来一直主打“用资料说新闻”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互联网的资料友善环境下更是如鱼得水。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经济学人》设计了一个结合复杂数学算式及历届各州选票分布资料的选举结果预测模型,结合互联网的即时性及视觉化特征,向读者呈现美国政治形势分析。当然,这个模型的基础是《经济学人》本身积累多年的强大数据资源库。
除了文字评论报道及图表资料分析以外,《经济学人》还推出提供新闻精选免费阅读的手机应用程式Economist Espresso,并在Spotify、Apple Podcast等串流平台定期上载Podcast节目,增加公司互联网产品的曝光率,既可加强旧有读者的黏着度,又能藉各大互联网渠道触及更广大的新目标顾客群……
(节录)
互联网新闻・下|Facebook主导资讯引流角色 未来会否逆转?
上文节录自第25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4月6日)《媒体电子转型的存亡之秋:在互联网世界中寻觅新闻价值》。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