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震撼英国社会的“有毒男子气概”
Netfilx新剧《混沌少年时》于全球71 个国家的 收视率名列前茅,也登上香港区热播节目的第一位,还在烂番茄上保持99%的好评率,获得了一致五星好评。该剧甫推出,已经引起英国社会上下的广泛讨论,甚至被当地一个警察部门形容为“给父母的警钟”,连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亦透露自己最近亦与家人一同观看,他还支持在议会和学校内播放该剧。
剧集好评如潮背后,或许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英国社会当前的潜在问题,继而引起该国以至全球的普遍共鸣……
《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是一部关于网上“男性圈”(manosphere,一种互联网次文化,其中男性为了反对女性主义而推崇厌女理论)恶劣影响的短篇犯罪剧,长四集的故事讲述13岁少年占美(Jamie Miller)因涉嫌杀害同校女学生凯蒂(Katie)而被逮捕的事件,逐步揭开青春期少年男女的内心世界,以及探讨这宗令人震惊的犯罪背后的深层动机。
其中,占美长期遭受校园霸凌,更被贴上“非自愿单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简称Incel,指时下社会基于经济条件或其他非自愿的原因而无法找到伴侣的人,通常是男性、异性恋者和白人)标签,其社交账号充斥着极右翼网红的厌女言论。他的父母承认,他会将自己关在房间内长时间玩电脑。他们以为他是安全的,但儿子却暗中受到激进主义思想的薰陶。这个故事凸显了社交媒体对易受影响的年轻人思想上的负面影响,因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该剧采取“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每集60分钟,全无剪接,拍摄镜头全程跟随角色移动,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和真实感,让观众仿佛一同置身于案件之中,与剧中的人物角色共同经历每刻的挣扎与煎熬。
《卫报》评论家Lucy Mangan称这部剧集为“数十年来最接近完美的电视剧”,而英国电影学院奖得主编剧Sarah Phelps则称赞其为“神级剧本”。
随着剧集的热播,工党议员米奇利(Anneliese Midgley)呼吁,在议会和学校放映该电视剧,认为这有助于抵制针对妇女和女孩的厌女症和暴力行为;安全大臣杰斯(Jess Phillips)则指:“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还让我们看到了成千上万年轻男孩的内心,他们被每天在网上目睹的暴力和虐待所扭曲。”
“希望剧集成为国家的一个分水岭”
本月中,去年轰动一时的北伦敦三尸命案,以十字弓杀害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赛马评述员亨特(John Hunt)的妻子及两名女儿的凶手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判终身监禁。最新消息显示,在犯案前数个小时,凶手曾在网上搜索过一个名叫泰特(Andrew Tate)的播客。这或许增加了当地社会对这部差不多同期推出的剧集的关注。
上周,前英格兰足球队主帅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在电视演讲中警告,“年轻男性花更多时间在网上寻找方向,并陷入游戏、赌博和色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来支持年轻人掌握身分、文化和韧性。女性主义作家Caitlin Moran认同修夫基,表示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非常无趣且令人沮丧”,她希望修夫基的演讲和《混》剧能成为该国的一个“分水岭”。
《混》剧编剧Jack Thorne更希望,剧集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改变,因情况只会变得更糟。他呼吁引入“数码同意时代”(digital age of consent),禁止 16 岁以下儿童使用智能手机。有专家还建议,社交媒体巨头应加强对演算法驱动的极端内容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逾半年轻女性害怕她们的男性同侪。
17.3%的持刀犯罪者年龄介乎10至17岁
无可否认,英国社会针对有害的男子气概和暴力的惊人增长,是剧集大热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校园事件中,此前提及的泰特等男性内容创作者,对当今年轻男孩的影响,被视为英国社会一种危险的激进力量。
泰特对“男性圈”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位 38 岁的英裔美国网红在过去几年因其宣扬厌女观点的热门内容而声名大噪。他曾说:“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当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时,你就是一个性别歧视者。你不可能立足于现实而不带有性别歧视。”他和其他男性圈影响者一起,让当今不少年轻男性的思想变得激进,深信他们成功的关键是拒绝女权主义的平等价值观。
泰特最可恶之处是,他并没有躲在任何黑暗的角落,相反他十分公开谈论其“男性圈”的观点,并与极右翼英国改革党(Reform UK)的党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合照,甚至有传与美国极右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在许多社交媒体上都能轻易找到泰特,而演算法甚至似乎将他那些仇视女性的“内容”推送给那些迷失方向、情感压抑的年轻男性。
以上所讲的绝非无的放矢。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的数据显示,英格兰和威尔斯的持刀犯罪呈上升趋势,去年上升了 4.4%。截至 2024 年 3 月的一年中,41% 的凶杀案使用了锐器。另外,强奸和性侵犯是过去四年中持刀犯罪增幅最高的两个类别。另外,司法部在过去一年内判处或警告了超过 18,000 起与刀具有关的犯罪,其中 17.3% 的犯罪者年龄在 10 至 17 岁之间。
“自从泰特和男性圈爆发以来,本地年轻男孩的行为已发生了变化。”有英国高中教师表示:“学校里一直存在着一种不成熟的厌女症,如‘女孩是粗鲁、可怕的生物,我无法理解’。”她补充在当地校园内留意到的其中一个变化是,女孩们谈论学校内的性骚扰或性侵犯行为时,她们更有可能告诉你男孩们是多么的厌恶女性。
有教师也表示,像占美的男孩在英国十分常见,“我认为它忽略了我们学校每天发生的厌女虐待和暴力的规模。它亦忽略了我们社会暴力的规模,这些暴力不仅针对女性,还针对年轻男性,他们因为自己的信仰体系以及对世界感到愤怒,而实施暴力行为。”
效法澳大利亚禁儿童使用社交媒体,还有……?
诚然,《混》剧中所探讨的社会议题要比上述的来得多,除了男性圈、厌女文化、青少年暴力外,还涉及到校园霸凌、教育、家庭关系,以至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举例,占美父母长时间需要工作或外出,以至鲜有时间在家陪伴子女,或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形成。而且,占美的社交账号充斥着极右翼网红的厌女言论,反映出网络和社交媒体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时,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偏激、不良思想的侵蚀,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甚至可能诱导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
当中最发人深省的是,男性圈和右翼人物之间的结盟,可能会加剧男女之间的政治分歧。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Z 世代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性别差异,而前几代人并没有这种差异;当中英国 Z 世代的男性右翼倾向比女性高出 25%。
说到底,《混》剧所发生的悲剧绝不限于英国,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到韩国,男性圈、厌女文化激化年轻男性的行为已受到世界多国一定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今天完全成长在互联网世界的新世代。其中,澳大利亚已率先采取措施来应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危害,该国政府于去年年底通过立法禁止 16 岁以下儿童使用社群媒体。
如今,英国有政界人士建议效法。目前,该国即将实施《互联网安全法案》(OSA),这是一套旨在保护儿童和成年人上网安全的新法律,旨在阻止年轻人存取有害内容。
有英国教师亦希望,这部新剧能引起外界的注意并推动变革,以重申有关年轻人在互联网上消费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他说:“家长和教师必须加大力度,努力确保孩子在网上的安全,需要提高认识和教育,尤其是关于如何通过双关语或表情符号(emoji)将信息隐藏在短片中,以及人工智能能力的进步——特别是与深度伪造、网络钓鱼和假新闻有关的。”
无疑,《混》剧播映至今外界大多将焦点落在15岁天才童星Owen Cooper、编剧和剧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之上。但其实这部大热剧集更值得外界关注的是,其所反映的社会上各种暗流,如极右思潮的传播、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的失衡等,或多或少影响着无数的青少年,有机会致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最终甚或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正如Jack Thorne一再指出该剧剧本反映出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重申:“我们必须了解占美所接触的东西,这意味着特别要关注互联网、男性圈和非自愿独身文化”。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英国社会,对全球各国而言也许亦是个重要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