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消毒与勤洗手”来之不易 首倡者困死精神病院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尽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已渐趋降温,但截至3月23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超过33万人,死亡人数逾14,000人,还有约5亿人被限制在家进行隔离。面对具有高强度传染力的新冠病毒,民众除了在公共场所要配戴口罩,与他人保持距离外,更要随时洗手,避免被病毒感染。

洗手可说是现代医疗卫生里,相当重要的预防方式之一,不过当年那位率先提倡医生要在手术前洗手的“吹哨者”,最后下场不仅被关进精神病院,更被毒打而死,直到他过世后其观点才被大众承认。

“勤洗手”这个卫生观念,首先由19世纪一位匈牙利妇产科医师-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1818-1865年)提出。塞麦尔维斯于1847年至1850年时分别在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医院的妇产科担任医师助理,他查觉有超过13%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会染上“产褥热”(puerperal fever)而死。塞麦尔维斯更进一步发现,产妇在医院分娩的死亡率比在家中高出许多,让许多临盆的产妇对医院望而生却、不愿到医院生产。

产褥热,也称为产后感染,主要在分娩、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产道遭到细菌感染,其症状为发高烧、下腹痛,严重会引发败血症而死。不过现代医学已不再使用产褥热这个名词,而是改以产妇受到感染的部位、或是依感染的严重程度来命名,如子宫内膜炎、腹膜炎。

19世纪的匈牙利医师塞麦尔维斯,发现医师在手术前清洗双手,能有效避免孕妇产后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由于当时欧洲医学已有验尸、解剖的习惯,所以当塞麦尔维斯的同事在解剖死于产褥热的尸体时受伤,不幸身亡。这起事件让他发现,同事的死亡病征与产褥热死者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也激起他探查的好奇心。

塞麦尔威斯观察到,许多医师会在验完尸后直接帮孕妇接生,他猜测产妇的高死亡率可能与验尸有关。为了验证推论,于是他执行一项实验,要求医院所有妇产科医生在手术前使用漂白粉仔细清洗双手。实验结果不仅成功降低产妇死亡率,也同时证明医护人员的双手或是器材,由于没有彻底清洁,因而把尸体上的细菌-塞麦尔威斯将其称为“尸体的颗粒”传染给产妇,导致产妇引发败血症身亡。

随后,塞麦尔威斯前往维也纳参加医生公会并发表演说:“正是我们产科医生自己受污染的双手和器械,把灾难带给了产妇”,这句话引起众多医师的不满与愤怒。19世纪中叶的欧洲医学界,尽管列文虎克(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年)早在17世纪改良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菌与为其他微生物,建立微生物学,但相关学科未受到重视,也无任何相关概念,当时医生的主流观点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在手术前消毒洗手。

主张不洗手的医生,以美国医师Charles Delucena Meigs(1792-1869年)的发言最为经典,他表示:“医生都是绅士,作为绅士的手必然是清洁的”,在这样的风气下,多数医生在手术与尸体解剖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洗手,更不曾戴手套。

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升温之际,Google网站特地于2020年3月20日将搜寻页面换上塞麦尔维斯的图像,提醒民众要多多洗手。(Google)

无数顽固守旧的医生无法接受塞麦尔威斯口中的事实,从此他遭受整个医学界无情的打压。医院不愿续聘,于是塞麦尔威斯只好改当教师授课,但他不能解剖尸体,也无法帮学生开授课证明(等于学生上课不被承认),最后只好回到故乡,在一间医院担任产科主任一职。不过塞麦尔威斯在院中严格要求病房医生、护士都要落实消毒洗手,而该医院的产妇死亡率也显著下降。

塞麦尔威斯将他对产褥热、医疗卫生与洗手的理解,于1861年时写成专书-《产褥热的病源、症状与预防》(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来反击“洗手无用论”的看法。这本书被后世称为科学史上最有说服力、革命性的作品。出版时却遭到多数持反对医生的抵制,且大多数主流的医学期刊不愿刊载塞麦尔威斯的论文。

在各种打击下,塞麦尔威斯的精神状况愈来愈不稳定,最后患上了精神病疾病,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死在精神病院的毒打下。所幸在他去世后,其理论逐渐得到微生物学的支持,特别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的论文与理论结合显微镜观测,人们总算透过显微镜看到塞麦尔威斯所说的“尸体的颗粒”─ 细菌(塞麦尔威斯只依现象推断,但从未真正观看到),终于在他死后,将消毒洗手的观念散播开来。

科学革命后的欧洲,尽管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学科皆有突破性的进步,但不代表人们的思想与心胸,已能够坦然接受足以撼动固有价值观的事物,塞麦尔威斯所提倡的洗手观念即是相当鲜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