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穷了” 印度大国崛起心态 不顾灾情严峻婉拒外国捐款

撰文: 成依华
出版:更新:

印度南部出现百年最严重水灾,在重灾区喀拉拉邦(Kerala),自6月踏入雨季以来,死亡人数已经趋近400人。
印度政府全力救灾,同时拒绝了阿联酋及卡塔尔的慷慨捐款。为何有钱也不要?印度与阿联酋、卡塔尔的关系实际上不差,新德里政府之所以“有钱都唔要”是与印度大国崛起心态有关。

印度灾情严重,洪水破坏当地数万间房屋、冲毁公路与大桥,数十万人失去家园,路透社报道,估计损失达到28.5亿美元(222亿港元)。印度继先拨款10亿卢比(约1.1亿港元)后,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早前宣布再拨款50亿卢比(约5.6亿港元)赈灾。

一些富有的中东国家向印度伸出援手,其中阿联酋提出捐款1亿美元(7.8亿港元),卡塔尔愿意捐出500万美元(3,925万港元),不过也遭印度一一谢绝。

印度外交部周四(23日)发表声明表示,感谢多国政府的心意,但会沿用自2004年制订下来的政策,不接受外国政府的金钱支援;若是个人或非政府机构的捐助,则无任欢迎。

印度水灾:印度灾情严重,在南部喀拉拉邦,死亡人数趋近400人。(路透社)

2004年辛格改变政策

这个政策是印度前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在2004年12月所订立,当时印度经历印度洋大地震的海啸灾难,但辛格提出,印度已经可以自行应付救灾,不需要其他政府的救助。

《印度快报》解释了当中的2个原因,第一是印度自信能够独力救灾,处理这些紧急事件,第二是印度若接受其他政府的援助,担心会影响之后的外交政策,故此宁愿通通不要,但若果不是政府层级的援助,即是个人或慈善机构,则是欢迎。

在过去14年来,印度在2005年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13年的北安恰尔邦(Uttarakhand)水灾,还是2014年的克什米尔水灾,都拒绝了来自俄罗斯、美国或日本提出的援助。

2004年前,事实上印度曾接受多国援助,包括在1991年的北安恰尔邦地震、2002年的西孟加拉邦龙卷风、2004年的比哈尔邦(Bihar)水灾等。

印度前总理辛格(右)在2004年起推行灾后不接受外国援助的政策,图为他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左)。(VCG)

印度媒体:我们不穷了

当然,印度谢绝外国援助,更加与当地的经济状况转变、大国雄起的心态有关,例如印度《自治》周刊(Swarajya)近日便提出,印度不应该接受外国援助。文中指印度已经是全球第6大经济体、全球人口第2多的国家,应当自己救自己,若然接受外国援助,就会引来国际社会的质疑,怀疑印度这个新兴大型经济体的能力。

《印度时报》也有文章表示,印度拒绝接受外国金钱是极度合理,因为她已经不再是穷国,就必须扭转自己的国际形象。印度应从在国际上的受助者,改变成帮助他人的国家(aid-giver),例如新德里政府近年派出军方飞机到菲律宾、缅甸、尼泊尔等地,提供紧急救人的援助。

印度灾情严重,政府不接受外国捐助的政策,在当地也引来争议,有政客认为应该视乎灾情调整。图为哭喊中的灾民与孩子拥抱。

不需援助的争议

不过,印度的政策也引来一番争议,虽然印度整体经济急速增长,但是穷人数目依然庞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7月发表报告,印度终于摆脱最多极贫穷人口国家的身份,由尼日利亚取代,但仍然排在第二,极贫穷人口达到7,300万名。

印度国会领袖、前喀拉拉邦省长钱迪(Oommen Chandy)在这次水灾发生后,写了一封信给总理莫迪,形容“这决定会让喀拉拉邦的人民很失望”,又指“人民受苦,政策也应该更改”。他认为政府应该先看事件的严重程度,对政策进行调整。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