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无意中创制新型“食胶”酵素 长远有望提升降解成效
香港政府近年积极呼吁民众做好废物分类,让胶樽等塑胶物料可循环再用,但仍有不少被抛弃或送到堆填区。这些塑胶废料往往需数百年才完全分解,损害自然环境。科学家基于一种可“消化”塑胶的天然酵素,创制出另一种效能更高的酵素,为解决塑胶废物问题带来曙光。
英国朴茨茅夫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与美国能源部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科学家携手研究一种2016年在日本大阪堺市发现的细菌“Ideonella sakaiensis”,它生产出来的酵素是可以“吃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塑胶。
研究人员在细菌无意中创制出一种能更有效分解PET的酵素PETase,目前这种酵素只需数天就可完全分解PET。他们就酵素的成份制作3D模型,目的是借此了解它的结构。
研究团队认为,通过改善它表面一些残留物,便能提高它“进食”PET的速度。
有份参与研究的麦吉亨教授(Prof. John McGeehan)表示,团体着手找出加快PETase的分解速度,但距离全面普及仍需一段日子。这种酵素的调整仍未臻完美,仍有改进的潜力。此外麦吉亨率领的团队,亦有利用它对PEF塑胶进行实验。
虽然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但这意味将来人们可以减少倚赖提炼石油制造塑胶产品,令塑胶降解更有效率,可望为环保作出极大贡献。
PET主要应用于制造塑胶饮品樽,单在英国人每年平均消耗130亿个胶樽,但至少有30亿个胶樽没有被回收。
这种在1940年代注册专利的物质,之后在厂商与人们广泛使用下,成为毒害地球环境的祸源之一。天然的Ideonella sakaiensis进食的速度太慢,即使有科学家创制的“表亲”,也不等于可短期内解决问题。如果人类继续肆意使用塑胶,亦不注重减废及废物分类,再先进的生物技术,都无法阻止环境进一步变坏。
(BBC/Science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