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外资将回归中港? 东方汇理欧洲CIO:大量涌入只待一催化剂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中美关税谈判牵动全球目光,东方汇理意大利首席投资官Francesco Sandrini表示,目前一些机构投资者及退休基金,仍然因为担忧政治风险,对中港资产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一旦关税谈判达成某种平衡,将会真正释放长期投资者的潜力,成为大量资金涌入的催化剂。

其透露,从结构而言,对于中国资产的持仓比例,未来会增加。以当前其管理的50%股票与50%债券的平衡组合为例,目前对中港资产的合计投资空间大约是3%到4%,相信未来几年中,这个比例可以看涨至当前的2至3倍。

长线外资迟疑 惟待关税共识催化

Francesco指出,今年上半年已经见及资金从美国流出,尤其在股票方面,试图流向欧洲等国家,当然资金流入本港的状况,同样非常正面。尤其是经历了Deepseek时刻后,许多投资者考虑加码AI投资,但逐渐撤出美国估值过高的公司,并考虑重新在港投资。

不过其也明言,上半年推动恒生指数上涨的资金,大多来自对冲基金、投机者、杠杆投资者和快钱的流入,而很多长期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将受到严格审查。因此,由于担心未来关税可能再次加速,一些机构投资者、大型捐赠基金和退休基金,对中港资产都保持了一定距离。

例如过去三年中,一些中国的半导体、医药公司在美上市,美国出台的部分规则都令其日子艰难,相信未来几个月,此种问题将得到解决,当中美双方就关税达成共识时,将成为大量资金重新涌入中国市场的催化剂,释放其潜力。

Francesco Sandrini认为,当中美双方就关税达成共识时,将成为大量资金重新涌入中国市场的催化剂,释放其潜力。(资料图片)

中港资产持仓现不足4% 料未来数年升2至3倍

据其透露,据其管理的资产组合,从结构而言,对于中国资产的持仓比例,未来会增加。以当前投资组合为例,其管理一个包含50%股票,与50%债券的平衡组合,目前对于中港资产的投资空间大约是3%到4%,相信未来2至3年后,这个比例可以升至当前的2至3倍。

直观对比全球GDP增长的比例,其预测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增长的70%将来自于新兴市场,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但若对比投资组合的权重,则美国的权重非常至高,在上述组合中,对于美国的敞口高达20%至22%,因此相信中国等新兴市场资产,在其仓位占比将有所扩大。

以其管理的一个包含50%股票,与50%债券的平衡组合为例,目前对于中港资产的投资空间大约是3%到4%,相信未来2至3年可倍升。(资料图片)

韩国台湾具吸引力 新兴市场内部转型加速

目前地缘政治的复杂环境下,Francesco坦言从战术角度,仍然关注美国,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动非常强劲,因此在关税公告后,许多国际投资者重新买入纳指成分股以及美国科技股。但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更谨慎的投资,希望接触一些更具吸引力的亚洲市场,其一是韩国的综合股价指数 ,其二则是台湾。

Francesco表示,未来几年会增加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比重,包括其他正在融入新地缘政治环境的大国,例如巴西、墨西哥和印尼。这些国家正经历内部转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使其加速,因此即将看到的趋势是,新兴市场将成为国际投资组合中更大的一部分。

此外,新兴市场债券也可能值得关注,例如中国、印尼、印度等国发行的债券,其认为,许多全球投资者可能会尝试增加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并尝试利用地缘政治来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

Francesco分析指出,目前许多投资者视印度为中国的替代,即明知印度的技术水平低于中国,但为了押注亚洲的增长趋势,就会选择印度股票。(资料图片)

美国印度估值过高 外资视印度为中国替代品

谈及中美股市的估值迷思,Francesco分析指出,目前全球市场有两个地区的估值过高,其一是美国,尤其在科技领域;其二则是亚洲市场的印度。听似完全是两码事,但其实本质都是源自同一个事实,即在政治层面,对美国的投资者制造了困难。

他解释称,全球金融财富近六成,都掌握在贝莱德等大公司手中,其担心会受到制裁,不愿承担相应风险。目前许多投资者视印度为中国的替代,即明知印度的技术水平低于中国,但为了押注亚洲的增长趋势,因此在风险太大,无法买入中国股票的时候,就会选择印度股票。

其预计,投资者的兴趣会在明年的某个时候发生变化,令中国资产的估值上升,不过其本更青睐科技板块,而消费板块就缺乏吸引力。

其指出,中国可能需要稍微减少生产,增加消费;同时美国微增加生产,减少消费,令两大经济体均到达满意的平衡点。(资料图片)

中重生产、美重消费 双方可向对方靠拢

关税谈判之下,究竟中美双方能否实现共赢,还是终有一方将牺牲更多?Francesco以经济学视角出发,其认为,美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赖消费,而储蓄率非常低,甚至公共部门也是如此,通过发行大量债券资助地方增长。

恰恰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以过去中国一直在大规模出口,援引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同场提及的数据,即中国如今生产了全球31%的商品,但内需市场只能消费当中的13%。故而其观点是,如果中美两国都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向同一方向靠拢,那么目前这两个经济体的成长模式就有所不同。

其相信两国不会走向对方的极端,但是中国可能需要稍微减少生产,增加消费;同时美国微增加生产,减少消费,令两大经济体均到达满意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