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诚、义唔老土 《郑裕彤传》作者﹕彤叔教你做事要亲力亲为!

撰文: 韦颖芝
出版:更新:

受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郑家成邀请,香港大学社会学家王惠玲与历史学家莫健伟两位一同撰写出《郑裕彤传──勤、诚、义的人生实践》一书,运用口述历史的方式,透过别人的记忆及话语,重塑一代香港商贾郑裕彤。

郑裕彤(以下将简称:彤叔)一生与两大家族息息相关。书中亦用了较长的篇幅去叙述郑家与周家的结缘,以及彤叔与家乡广东顺德伦教、澳门、香港三地的渊源,由家族历史开始解构彤叔的故事。“你很难去相信一个人由天跌落嚟”,展述自己的时候,很理所当然会用第一身视点去叙述,但莫健伟就指,每个人有不同背景,彤叔去到香港从事金饰的成功,不单只是当下的时情,要追源溯本,找出个脉络,去了解由彤叔出世到上一辈究竟发生什么事后,才可以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获得一个完满的答案。

王惠玲:“甚至佢系周大福嘅老板”其后才知

对于彤叔的了解,王惠玲毫不掩饰地指,自己未写书前,其实与一般市民一样只是知道他是香港的地产大王之一,是个有钱人,一个商业人物,“甚至佢系周大福嘅老板”都是之后才了解到。

做口述历史过程中,当中很特别的是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受访者。透过不同访问,才了解到,“点样发达”这件事,不是可以那么直接解答到。她表示,聆听大家的忆述时,彤叔的个性会一路呈现出来,这个人物是如何做事呢,他是如何去对待人和事呢?最后将彤叔个性的认知,凝聚在书名那3个字“勤、诚、义”之上。

莫健伟认同王惠玲所说,自己对彤叔的印象都是流于媒体所塑造的形象;又指出了解他做了什么大建设,什么经济功绩,都不会帮助你去认识对方,亦不能知道他的特点。透过口述历史,去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聆听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好似续忽续忽去执返呢个人嘅特点同埋性格出嚟”。再加上思考、推敲、想像,重构彤叔的另一面。例如,透过某些小故事得知,原来有时彤叔都几风趣,“好钟意玩,好好奇㗎㖞”。工作上,有时有人会形容彤叔思路敏捷,工作迅速,同时又见到他对人的信任,这些较深刻的印象是难以从媒体中得到。

回内地做“基建”是对政局走势的前瞻

彤叔回归前后都回到内地进行不少投资,当时亦获得不俗的回报,而近年新世界亦有不少项目在大湾区。莫健伟表示,书中其实未触及到彤叔在往后90年代的一些开拓事宜,例如,新世界曾有一段时间在海外进行较大型的开拓,并不只是内地市场,有航运业等,都尝试走出香港,在美加﹑东南亚亦有一些发展项目,而这些新投资都是彤叔经历过70、80年代转型后的新方向。但碍于书的主题关系,叙述范围有时空、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更多空间及精力,研究彤叔晚年的商业发展改变或出现了什么新特色。

“我未必觉得郑裕彤先生会一面倒去将某个业务集中喺某啲地方”,莫健伟表示,以彤叔过往的经历来看,其实他的眼光是很开阔的,是“世界性”的,不只会投入中国内地市场。

1974年12⽉,中国⾸座⾃⾏设计、建造的百万千⽡级⽔电站,刘家峡⽔电站5台机组建成,成为中国⽔电技术的新⾥程碑。(网络图片)

王惠玲分析,当年彤叔走入中国是一个比较前瞻的商业计划,若要估计他的决定,大家先要从他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去观察。

进入内地市场初期,彤叔原本不是先做地产,而是做酒店管理。据彤叔员工忆述,当时彤叔见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多了人有意回中国旅行,认为当中会有对酒店的需求,相关业务会发展得较快,加上当时新世界中心两间酒店已建成数年,令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尝试去做。

彤叔后来转向地产业,但王惠玲强调,要留意的一点是,那个“地产”的意思是指“基建”。较早的年间,新世界在广州兴建公路、发电厂和水厂等基建项目,是关乎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政策倾向集中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正需要相关基建项目。加上中央政府意旨“广东行先”,令彤叔就转到这方向发展。

在1996年所谓的“地产”项目其实是旧城区的改建。当时中国经济正在改善时,需要将一些旧城转换成住宅及商业的用地,彤叔就是将当时北京一带地方城市的旧城区转换成一些商业核心区,符合当时中央政府对数个主要城市发展的方向。

郑裕彤与内地官员会面。(新世界发展网页图片)

王惠玲明言,若要问彤叔今日面对如此局势会如何做时,她不会知道,只能够想像今日的中国发展是需要什么?有什么重要人物的网络会找他?当有人向他推销介绍时,然后他听完之后会再去理解,反思这些是否今日中国所需?对于国家的民生有什么好处?若他明白理解后,接受说服,他就会去做。她只能想像彤叔会问以上的问题,然后就成为做决定时的参考,不只是“单单我做地产就成条线都做地产”。如莫健伟所言,未必一定做地产,而是就彤叔所接触的资料,当中的内容说服到他,他就会做。

寄语读者多重视老生常谈的事与物

被问到希望籍本传记对读者或年轻人有何寄语时,两位学者均笑言指自己是很怕做这种事,而写的时候亦未刻意有留下什么教训要让读者学习,若真要问到希望读者有何得著,莫健伟就表示“关于创造机会嘅部分都‘几得意’”。他指在彤叔的经历中,“其实唔系有一啲嘢等住佢去拎”,反而是彤叔自己尝试去找寻可能在当时未形成的“机会”,再透过彤叔接触后,创造了一个大环境出来,而当年他在钻石及地产上生意就是一个很好的呈现。

学者表示,希望《郑裕彤传》可如实反映彤叔的个性以及人生价值。(周大福慈善基金提供)

“机会唔系指当时社会已具备可以清楚呈现到嘅一啲发展方向”莫健伟解释,创造机会的意思是“你可以指𠮶个人创造时代,或是机会已经放喺𠮶度畀人慢慢发掘”,而这种老生常谈经验的特色并非是传世智慧,亦非是金科玉律,是单纯将经验告诉给下一代。只不过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大家不断忘记。《郑裕彤传》就是在诉说这些老生常谈的想法。

“其实想做一个开放式嘅,想唔同人得到唔同嘅教训,如果佢想要就自己去揾,但如果只系要一个分享,希望佢分享到一个人嘅人生”。回想起决定书名的时侯,王惠玲表示,自己想如实反映彤叔的个性以及人生价值,所以就得出“勤、诚、义”这个构思。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书目吸引度的问题,她说,“呢啲‘勤、诚、义’咁老土,好似系老一辈嘅嘢”,只是加重老一代的趣味,没有吸引力。

以勤力为例,好像只是一些仍未成功的人先需要,但书中讲及彤叔承接会展项目为例,像他般的大企业家,做生意都要亲力亲为,并非“以为做咗大老板叫人做就得”。王惠玲说,这种“既老土,又老生常谈”的事物,正正就是提醒著大家,同时亦想年青人思考、接收这些看似过时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