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诸事町】《郑裕彤传》载处世哲学 间接澄清“彤叔”两传闻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提起已故千亿富豪郑裕彤,你会想起甚么?周大福金行?地产王国?还是“沙胆彤”的绰号?这名本港巨富离世快四年,其四位子女为纪念父亲,在上月出版《郑裕彤传》,该书辅以大量文献档案及政府久远统计,还无意中间接澄清了坊关有关这名商业王国创办人的两个传闻。

不少老香港都知,郑裕彤是顺德人,年少来港,先后涉猎金饰、珠宝、地产等业务,见证香港半世纪的发展兴衰。郑的二子、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郑家成与传媒茶聚时表示,他们邀请两位社会学者及历史学者用了四年时间才能完书《郑裕彤传》,希望留住父亲的珍贵记忆和传承父亲的精神价值。在郑家成眼中,父亲是一位乐于助人、刻苦耐劳、重诚信、念亲情、行公益的人。

有份撰写《郑裕彤传》的社会学者王惠玲分享撰书过程的趣事,提到关于“彤叔”白手兴家的故事,坊间存在两个讲法,一是“靠外父发达”,一是“够沙胆”。到底是否真的这样呢?王惠玲指,据她所掌握的资料,郑裕彤由广州来到澳门后,与指腹为婚的夫人周翠英结婚,并在外父的金铺工作,逐步由倒痰盂做到掌柜;1945年,郑裕彤提着两万元和二十両黄金来港,奉外父之命兴周大福在香港的业务,至1956年他开了第一分店,其后又储够钱购入外家的金大福股份。王惠玲认为郑裕彤之所以成功,全靠他的灵活的生意头脑和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举一个例子,郑裕彤从不会乖乖坐在铺面,而是拿着一大包钻石,到处去找行家兜卖。40年代,政府并无输入钻石的数据,换言之,当时香港做买卖钻石生意的人很少,但郑裕彤已做密密做着。当时,大胆的人会炒卖黄金,利润高,风险也高,许多人赚了第一桶金后倒输整副身家。王惠玲说,以她所知,郑裕彤当时并无沾手炒卖黄金业务,反而在本业上不断尝试变通,寻求突破。

郑家成笑着补充道,爸爸“沙胆”的外号,最准确的解释是做生意爽快、敏捷,决定了就不拖泥带水。

《郑裕彤传》分六章节,由与金业结缘,讲到地产江山,最末一章是讲郑裕彤的公益和教育事业,当中提到郑在香港和内地不同省市捐助大、中、小学教育及培训医学人人材等,包括在七十年代接办私立中学地利亚纪念学校,将其发展为今日香港一间主要为南亚裔人士提供幼、小、中学教育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