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疫市”楼价硬净 黄元山:后市难料 关注这一焦点因素
香港楼市长期“离地”,新冠疫情下楼价终稍有回落迹象,不少急于上车的港人最近多了“睇楼”,期望可把握机会入市。惟疫情未见底,楼市已率先反弹,反映港楼“抗跌力”强。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香港房屋供应长期不足,加上全球央行“放水”,部份抵消了疫情对楼市的影响。他直言,楼市后市难以预测,但未来一大焦点是各地的“经济再启动”,能否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疫情令全球经济大倒退,香港首季GDP创有记录以来最大跌幅。不过,香港楼市跌幅有限,且疫情阴霾未过,中原楼价指数已止跌反弹。黄元山表示:“环顾所有的资产类别,楼市的确好硬净”。
过去6年私楼落成量 距目标差“两个太古城”
他指出,影响楼价的因素众多,除了基本因素如房屋供应需求外、楼市政策、资金供应等均会影响楼市。从基本因素分析,现时港楼供应严重不足,与政府《长策》﹙《长远房屋策略》﹚旧有目标落成量相比,在过去6年间,私人住宅累计短缺23,300个,约相等于两个太古城,而公营房屋则累计短缺82,600个单位,约相等于12条彩虹村。
单位供不应求外,他形容,现时各国政府推行的货币政策也是“史无前例的大”,财富效应下,香港楼市下跌的幅度自然有限。“现在大家关注的是,究竟未来经济再启动,能否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对长远楼市发展会有影响。”
不过黄元山强调难以预测未来楼市走势,因为背后涉及众多因素,他以股票为例,“在股灾底下,再好的公司,股价都会跌,所以市场价格和基本因素唔一定永远都会挂钩”,所以买楼切记要“量力而为”。
吁速重启“新市镇”计划 以长远解决房屋供应
香港房屋供不应求,黄元山称原因之一是港府“造地”十分困难,自70年代,政府发展了9个新市镇,但回归以来,香港再没有新市镇落成。“整个新市镇既过程都系停停郁郁,基本上都系没有结果”。
他又指,现时政府利用其他的土地用途建屋,如利用郊野公园、棕地、农地等,插针式建屋,能提供的单位有限,而且本身各区的承载力有限,需要有更完整长远的土地规划。“我们不是要一个地盘起楼这么简单,而是要觅地去起“Town”﹙新市镇),才有机会解决土地供应和房屋问题”他说。
他举例,新界居住人口多,西铁繁忙时间几乎上不了乘客,未来要再发展新界东北、洪水桥等地,问题重重。即使有地,要变为一个市镇供人居住,也需要很多基建和交通铁路等的配合。
参考新加坡模式 订立清晰愿景目标
政府觅地,近年面临不少政治阻力。黄元山建议港府可参考新加坡的住屋模式,计算人均居住面积、总楼面面积及港人可负担能力,并订立愿景目标,确立上车时间,而不是让港人无了期地等候。他表示,透过清晰的愿景目标,相信有助建立社会共识,降低政府觅地的难度。
他又指,明日大屿也好,新界也好,“新市镇”的发展最重要是要以人为本:例如全面规划好市镇的发展方向和基建,如交通、学校、商业设施等。他亦建议,政府可按需要兴建与新加坡相似的组屋,以较低的价钱供港人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