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带你油麦田》:揭示梵高的一生
梵高留给后世的,除了画作,亦有他写给弟弟Theo的信件。电影《梵高带你油麦田》由荷兰梵高博物馆内的几位工作人员、加上口述梵高写给弟弟Theo的信件,配以英国演员饰演的梵高,去讲述梵高短暂却又起伏跌宕的一生。还记得电影中令笔者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博物馆策展人的一番话:“梵高不喜欢他的姓氏,他希望别人以Vincent这个名字认识他,而不是梵高(Van Gogh),所以他画上的签名都是写Vincent。”也许,梵高在艺术路上走得太快,未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的艺术世界。对于梵高,我们都认识他的画作,但他的一生,则未必人人知晓。
梵高可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画家,《星空》、《杏花盛开》、《向日葵》等画作相信无人不晓,其实,他在27岁才正式成为一位画家,在37岁之龄去世,但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已创作出无数画作。
梵高的画家之路
电影把镜头聚焦在梵高较早年的生活。在成为画家之前,梵高曾在名为Goupil & Cie的销售艺术品公司工作,期间,他利用了自己的空余时间去画画,后来在弟弟Theo的鼓励下,在27岁时正式成为了画家。梵高在Goupil & Cie工作了七年,被解雇后曾在比利时一个矿业兴盛的城市Borinage居住,以当地的矿场、枯树等景色作画。
在正式当上画家的初期,梵高主要在荷兰生活,他钟爱大自然,对比起大都市的繁华,更喜欢小城市的恬静;相比起灯红酒绿的都市,更钟情朴素的农舍。他认为农耕的人比起城市人更接近大自然,因此,在荷兰的时期,不少作品都与景色、农田、农民有关,当中包括名著《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这幅梵高早期的作品色调较为灰暗,与后来的《星空》等画作在用色上有明显的差别。梵高在他32岁时创作出《吃马铃薯的人》(在荷兰城市Nuenen创作),画中描绘了当时劳动阶层的生活,薯仔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从热腾腾的薯仔冒出的水蒸气、各人的神态、尤其是手势的描绘,都十分精确。
之后,梵高曾到比利时的Antwerp学习美术,不过对于学校的学习模式,他并不喜爱,因此在中途便离开了比利时,在1886年去到法国巴黎。在巴黎,梵高认识了更多的绘画手法,受到法国艺术家Adolphe Monticelli的影响,画风亦开始转变,他用上了更鲜明的色彩以及粗线条的画法,变成了梵高最为人熟悉的画风。不过,他始终不喜欢大城市的喧闹。所以他之后移居到了一个名为Arles的地方,住进了小黄屋(Little Yellow House),并邀请了Gauguin与他同住。可惜,二人的相处并不顺利,在一次的争吵中发生了“割耳事件”,后来他自愿进入位于Saint-Rémy的精神病院,期间完成了《星夜》,之后移居到巴黎附近的一个小市镇Auvers-sur-Oise,希望可以拉近与在巴黎的弟弟的距离。在那里,梵高喜欢到大自然中作画,而最后,他选择了在麦田园中自尽,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至今,梵高是自杀抑或他杀仍存在争议,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梵高是自杀的种种疑点,不过,较多人偏向自杀的说法而电影是亦以自杀的角度去描述)。
梵高一生都在疾病和困苦之中渡过,长期吸烟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令人的牙齿健康状况很差,同时,他亦备受精神疾病折磨。梵高未必是最有天份的画家,不过可以肯定是,他是最好学的画家。仍记得剧终时,梵高说:“生命是短暂的,而艺术是永恒。(Art is long and Life is short)”在梵高心中,探索艺术的道路是永无休止的。
梵高与时装
在百多年后的今天,梵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画家,而他的画作,亦经常被套用在时装上。
艺术与时装不可分割,多年来有不少品牌推出过梵高系列。梵高博物馆自己就已经推出了不少梵高画作的纪念品,除了衣服,还有耳环、抹布、水樽等等。而以往亦有不少品牌曾与梵高联乘,月前梵高博物馆与Vans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当中包括经典Old Skool鞋款、卫衣、cap帽等。中国品牌LILANZ亦推出过联乘系列,把梵高的名画印在不同的衣物上。美国品牌Rodarte早在2012年就以梵高画作作为灵感,融入衣服之中,除了直接把画作搬到衣服上,亦以梵高画作中出现的色彩作为衣服的色调。
资料来源:《梵高带你油麦田》、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