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节Snap】被主流拖垮的音乐节里,自我风格还剩下多少?
上个月是五一小长假,笔者去了北京草莓音乐节整整放飞了三天自我。虽然洗手间排队排得我生无可恋,公路大塞车,但作为第一年来北京的我,觉得草莓音乐节还是必须去一次,顺便去欣赏各式青春载体。
撰文:Stange Joanne
好看的皮囊确实很多,但会穿的灵魂太少。盯着一对穿蕾丝连身裙、上班服,有感相貌标致的妹子们,似乎是上班后就直接过来打卡。她们脚踩半跟已经插进沙地里的高跟鞋站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个pose、同一个角度,拍足半个小时照片。我仰天望望: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到底是否在音乐节现场吗?OK!是的,我身处在已经今时不同往日的草莓音乐节。
还好,现场发现了许多擅于穿搭的女生们,接下来以她们为例子,教你简单易学又好用的音乐节混搭方法。首先,记住一个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原则:Statement Piece起码要有一件!就是在整身造型上,别人第一眼就看到的一个重点物件,可以是服装或饰物。出色的单品或潮物,就是要让人看到你为目的。
草莓音乐节当天的表演者张天也同样以西装走上舞台,只要穿得好,就算是音乐节,超级正式的西装照样是出得舞池、上得舞台的服饰!
讲完了音乐节的穿搭攻略,作为一个音乐节沉迷症晚期患者,还想跟你们分享一点更深度的内容。其实音乐节的文化传统与其孕育的时尚,和音乐节的乐歌一样有趣。了解多一点,也许你下次去音乐节的时候会有一些全新的感受。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已经有了音乐节的雏形,作为一种庆典,音乐节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人向太阳神阿波罗供奉的庆典。现代的音乐节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经历动荡20年的西方年轻人,他们对世界有足够的想法,却无人理解,面对著未知的未来,他们挫败感顿生,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追求心目中的乌托邦,把音乐、艺术、空想和自由结合起来的音乐节,成为了他们逃离痛苦现实的最好去处,Woodstock和Glastonbury因此而起。
自由的理念让年轻人对流浪生活充满憧憬,流浪者一般都是身没分文,邋邋遢遢的gypsy,来自印度那边的民族文化,致波西米亚等风格通通流行起来,也延续至今天成为音乐节的主流氛围,所以在Coachella上波西米亚风的造型处处可见。
因为地域的不同,国外音乐节的穿搭风格,往往显示出当地文化和天气属性。比如Coachella位于阳光普照的加州,气温暖和,而美国文化火辣少布的性感嬉皮风是最受欢迎。但英国天气相对雨量多而微凉,军装外套跟雨靴变成了Glastonbury的铁胆造型,加上文化上英国的摇滚乐比较盛行,中性的摇滚风格也是主流。
刚才提到,最广为人知的必然是美国加州的Coachella(全名为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每年吸引全球几十万人,以2014年为例共有50万人参与,最能吸引人的主因,无可厚非是Coachella是云云音乐节中最有名人效应。
另外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的音乐节,是已有47年历史的英国Glastonbury Festival (Glastonbury Festival Worthy Farm),跟美国纽约的Woodstock音乐节环环紧扣,互相影响着。 Glastonbury的明星常客也不少。
音乐节不得不提的,还有对后世有著莫大影响的Woodstock。它是60年代末的文化试金石,更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事件,Glastonbury也因它而起。这一对情侣在毯子下相拥的照片,是在Woodstock里拍到的,并成为了经典。
音乐节原本就是当代青年的乌托邦,是人群、音乐和生活的鸡尾酒。哪怕它只是暂时性的虚构时空,依然存在着一切未被世俗所异化的美好事物-音乐、喧闹、Love & Peace。虽然音乐节里不一定每一首歌都是自己喜欢的,但是能和一群素不相识又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在这个无边际的天幕下,珍惜且享受音乐、享受狂欢、享受尽可能地释放个性,我想这就是音乐节的意义。
不过在笔者认为,这次北京草莓音乐节是欠缺魅力且令人失望的。台上受众人欢呼,但个人认为歌词落后、封闭和意识不良的大众流行表演者赵雷,以及因为《中国有嘻哈》节目而盲目流行的Hip-hop舞台,这些地域文化元素,实在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