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Phoebe Philo告别式:Céline贝壳概念店
紧接Phoebe Philo离开Céline的消息,品牌刚巧在中环置地开设限定店,不论是SS18新品或场地设计,都没令人失望。
摄影:Jimmy Kung
曾看过一则狠批传媒用字不当的评论,说滥用“实体店”一字,明明店就是店,有必要在前加“实体”来撑字数?笔者要来辩护一下,在开了IG帐户就叫开了舖头、全民皆店主的时代,实在有强调“实体”存在的必要。延伸到时装界,又多一个“店”的分类,自从限定店(pop-up store)在地表出现且变得泛滥。没法子,站在现实层面,香港开零售店门槛太高,短期租约对实验性品牌而言,蚀本都不至于太肉痛;消费者方面,限定店偏重体验多于消费,选址又非传统租铺,较少出现被尽责售货员“吊尾”的尴尬情况,整体感觉轻松。但理想归理想,限定店如雨后春荀般涌现(或滥用),而为数不少是乏善可陈:多两支rack、抽出几件店子的衣服、请几个KOL到场就美其名为限定店,完全没概念可言,令人失望。
云云Céline力谷的it bag中,笔者最喜爱1950年代风格的Clasp bag,它犹如工艺珍品:一幅修葺得光滑的画作,俐落的线条,贯彻Phoebe Philo简约刚强主义。Philo擅长的流线、伞摆、女强人服饰不完全是笔者杯茶,但她却是天桥上最佳用色者,不用刺眼的颜色引起关注,和谐大地色调是她的上策。这个橄榄绿Clasp bag,更是天桥上未见的新配色,与限定店的场景非常融合。
同场有多件深浅不同的绿色单品,会否当上Céline的next new black?
走远一点看,就看懂限定店的设计灵感来自海边贝壳,带透明感的弧形壁身、仿破裂的石块、稻草围墙,布置通通毫不马虎。脚踏的海蓝色厚毛毯,全法国制,足足用上13张毛毯缝制而成。在平日“买完就走”的心态下,原来布满心思的购物环境,都被我们过目即忘。做得好的限定店,一切从概念出发,货品与摆设并无上下之分,带走的未必是货品,可能是一次轻松的品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