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始乱终弃!衣柜循环经济学 “旧爱胜新欢”成最大挑战
“斗平斗贱”已是今日商品市场的大趋势,便宜得难以想像的衣服、家品,甚至电器,令人习惯用完就丢,丢完就买已成常态。
这种消费和制造习惯最终将不能避免地迎来樽颈,难以持续下去。循环经济的概念,可能是突破现况的出口。
现时的时装界生态相当不健康,“造、买、烧”(build, buy, bury)的模式形成了一条单向的产业链--原材料由工厂到消费者手机,再被送抵堆填区。而循环经济提倡的正正是将直线“拗弯”,变成一个源源不绝的迴圈,成品有机会以回收的形式再次成为原料。欧洲观察国际组织(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一个全球性的会议中谈及新形态的消费主义,用完即弃文化已经开始过时,循环经济在时装业界中将掀起新风潮。
有调查指出,部分高档时装生产商承认曾降低产品质素来迎合大众对低价产品的需求。要商家单单因应环保而改变现时营利模式几近不可能,要延长产品寿命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频率会减少,整个行销路线或需要重新定位;要让消费者觉得“旧爱”胜于“新欢”,便要以质量、耐久度和售后服务来决胜负。
例如英国的鞋履市场每年总销售额达500亿英镑,要消费者买少几对,不就是要企业卖少几对?不过,有研究发现,与速食时装相对的“慢时装”有效填上销量下降的损失。品牌若提供额外服务,例如改衫、补衫等其实可以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专一”,不易变心至其他竞争品牌。
而且加入出租或修补产品服务,减少在过量生产及大减价导致的亏损不止可令业务继续营利,而且是以一个更具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延伸阅读:【星期日专题】向二手衫说不 找回失去廿载的“非洲制造”
一穿十年 设计成关键
循环经济务求减少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废料,设计上复原和再生能力便显得极为重要。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一个研究便指出,对时装企业来说,设计使用寿命长产品的最大障碍,是企业是否愿意投放资金到研发相关技术,例如用更耐久或更易于回收的物料。现实是,受到供应链全球化的影响,产品发展及研究的工作变得碎片化,而且设计师与制造商间缺乏协调,亦没有立法监管可持续性的问题,令时装界走上循环经济之路遥遥无期。
不过亦有成功的例子,Flint & Tinder便推出一款“10年连帽卫衣”,号称可以穿个10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令消费者记住品牌。
时装巨头的步伐
不少时装公司已选择用回收再利用的原料制衣,部分更再走前一步, 提倡理性消费、回收及重用旧衣等,例如专营户外服装的Patagonia有一个旧衣计划协助消费者修补并延长旧衣寿命,更与网络拍卖巨头Ebay合作,建立了一个售卖二手Patagonia衣物的网络。以及投资Yerdle,一间专门交换及回收二手商品的美国Startup公司。
而相当受香港人欢迎的Levi’s和H&M,均有在鼓励消费者回收衣物鞋履上出一分力,减少被送到堆填区旧衣数量。2016年4月H&M便大力推广世界回收周,一个目标为收集1000吨旧衣物的大型计划。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向捐赠旧衣物的顾客提供品牌优惠券是极为有效的策略。同时可以吸引客人回头消费。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