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专题】西非国向二手衫说不 找回失去廿载的“非洲制造”
2015年绿色和平指出,香港人每分钟丢弃约1400件T-shirt。现时有不少屋苑已设有救世军环保回收车,相信可“救回”不少仍是新簇簇的二手衫。
不过,全球每年捐衫数量都在持续上升,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旧衣,最终都流向同一个终点--非洲。
但你又有否想过,原来你捐的,是“麻药”。
“500CFA(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约6.5港元)一条裤子!”“300CFA(约3.9港元)就有一件T-shirt!”--二手衫买卖风潮吹遍非洲大陆,当地小市场充斥着小贩平价二手衫的吆喝声,不少非洲人以售卖二手衫维生。单单是东非在2015年便进口了1.51亿美元(约11.77亿港元)的二手衫,多数是来自欧洲与北美地区;全球更有7成的捐赠衣物最后都流入了非洲。
不过,便宜归便宜,二手衫却是令非洲又爱又恨。
你衣柜的“箩底橙” 到了非洲也是“卖剩蔗”
Andrew Brooks在他的著作《Clothing Poverty: The Hidden World of Fast Fashion and Second-Hand Clothes》(来自衣物的贫穷:被隐藏的速食时装向二手衫的世界)中指出,英国只有10至30%的二手衣物会被选中,在本地的非牟利机构中出售,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数字亦近似--那些被筛走的衣服,就越洋过海,来到非洲。
位于西非的塞内加尔(Senegal)每年都接收大量来自英国的二手衫,单是乐施会旗下的Frip Ethique每年便输入2500公吨衣物到当地。“这些衣服在英国已经筛选过,送来的我们称为‘轻便热带装’,都是适合这里的天气,但有时无可避免会有(不适合的衣物)混入。”Frip Ethique的营运经理Mouhamadou Konte一边说一边抽起一对童装羊毛手套。
Frip Ethique库存经理Amy Gueye指,他们尝试卖出所有捐赠衣物,但“卖剩蔗”总是存在,又说:“塞内加尔的女人对时装有坚持,她们倾向穿连身裙和半裙,而不是T-shirt。”
Gueye又指,10年前的捐赠衣物质素好得多,但在无法选择下,一袋袋“断斤秤”的衣物漂洋过海到达非洲,新净、质地较好的固然会流入消费者手中,但剩下的亦只能当成布料卖至工厂,甚至当成垃圾。
延伸阅读:不再始乱终弃!衣柜循环经济学 “旧爱胜新欢”成最大挑战
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二手衣物最终会落在塞内加尔卡萨芒斯(Casamance)一个红树林中?在当地环保团体工作的Octavio Fleury指出,无人问津的二手衣物对红树林脆弱的生态造成相当大的负担,加上当地部分社群文化会避免烧毁小孩衣服,最后衣物只有两个结局:埋到白蚁洞穴中,或是丢到海里,或漂到红树林。
“但海不是垃圾桶⋯⋯红树林也不是。”Octavio Fleury说。
搬救兵 学中文
其实1990年代时,“肯尼亚制造”的标签不算罕见,全因当时当地有110间大型制衣工厂,但在2006年时跌到55间,再过10年,2016年时已经只剩下15间。而乌干达制造业工会亦表示,现时衣物鞋履工厂只有30间,连“本地市场需求亦无法满足”。
Andrew Brooks认为,除非可以完全密封非洲国界,否则走私二手衫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他表示,与其一刀切禁止入口,不如逐步向进口二手衣物征税,更可以一石二鸟,用以补贴当地衣物生产业。中国与韩国就是成功由依赖进口衣物到发展出成熟本地制衣业的例子。
卢旺达政府便请前辈来指点迷津。一间当地的制衣厂中,每名工人每日都要最少学一个新字--中文字。今日白板上就写有“八、九、十”的中文、英文和当地人使用的卢安达语。
这间C&H制衣工厂来自中国,工厂主管马小姐受卢旺达私人企业联盟邀请,以相当优厚的条件在首都吉佳利(Kigali)的特殊经济特区设厂,制造警察制服、安全背心及保安装备等,现时产品主要出口至欧洲及美国等地。
除了低税率外,美国与非洲更新了《非洲发展及机会计划》(AGOA),容许非洲纺织品在2025年前可免税进口美国市场。对卢旺达政府来说,中国工厂的最大任务就是在非洲建立制衣业的基础。
除了每日教工人的中文字的C&H工厂外,吉佳利经济特区中的的中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北京纸业就设有制造卫生巾的工厂,作内销用。另外又有一间中国工救制造木门,而C&H的马小姐亦考虑重新开设她5年前在肯尼亚开设的手提电话工厂。中国汽车制造商FAW在南非亦有组装工厂。
“这是能力和自给自足的问题。我们想更加独立⋯⋯穿别人穿过的衣服,这有尊严吗?这会令你自豪吗?”卢旺达私人企业联盟的Gerald Mukubu向说道。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