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港”的导演 许鞍华:精诚创作,能屈能伸
编者按:上周一(7月20日),将于9月举行的第77届威尼斯影展大会宣布颁发“金狮终身成就奖”予香港导演许鞍华及英国影后泰达史云顿(Tilda Swinton);许鞍华成为首位华人女导演获此殊荣,此一佳音犹如为受新冠疫情困扰的港人注入一支强心针。为让读者更了解这位在影坛耕耘四十多年却作风低调的导演及其作品,我们在获得授权后特别选刊对许鞍华作品甚有研究的影评人李焯桃的综述文章,原文收录于由卓男、吴月华主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策划的《许鞍华.电影四十》(三联书店出版)一书,本报有删节。
撰文︰李焯桃
许鞍华真是香港影坛的一个异数。与她同期出道的新浪潮导演中,只有她和徐克活跃至今,四十年来固然有不止一个低潮,却总能谷底反弹,另创事业和创作的高峰。从新锐闯将到香港影坛的几朝元老,创作力源源不绝,简直傲视同侪。
许鞍华镜头下书写的香港,虽无令人侧目的宏大国族寓言,却保留了现实中小格局的多层多面,复杂暧昧一言难尽。她不像徐克,可在主流工业如鱼得水,几番创造潮流。但他们相同的是那份对电影的全情投入,不作他图。许鞍华从不是个成功的商业导演,却胜在不拘一格,制作大小不一,题材内容各异,为求戏可开拍而肯压缩制作成本,不忘初衷。
两条腿走路 兼收并蓄
结果是她决定两条腿走路,两条路线兼收并蓄,如梅花间竹,反应较在预期之内。《半生缘》(1997)她当然也是想拍的,而且吸收了上次改编张爱玲失败的教训,果然比《倾城之恋》(1984)成功得多,观众也受落。《千言万语》(1999)却是一个她很有感受,一直都想拍的题材,虽然明知商业上绝无成功的可能,但能开拍断无推却之理。它在许鞍华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角爱情关系(师生恋)上接《今夜星光灿烂》,下启《男人四十》(2002),回顾香港的本土情怀上承《客途秋恨》和《去日苦多》(1997),再由《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和《明月几时有》(2017)接力,是为她中期承先启后的言志之作。
然而时代已不同,《天水围的日与夜》虽意外成功,票房仍不可与《投奔怒海》或《女人,四十。》同日而语。因此许鞍华不再冒进,反而稳扎稳打,直至《桃姐》(2012)同时在香港及内地票房丰收,才得以开拍野心大作《黄金时代》(2014)。萧红一生颠沛流离,最终病逝香港,不难看出许鞍华对此题材别有会心。她忠于李樯的剧本,更在叙事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不容于主流的破格之笔,虽未竟全功,创意和胆识却十分惊人……
李焯桃
知名影评人兼电影节评审
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最新编有《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增订版)》
上文节录自第224期《香港01》周报(2020年7月27日)《 最“香港”的香港导演 许鞍华:精诚创作,能屈能伸》,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订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相关文章︰
【音乐剧】专访《一水南天》创作者:大时代下的香港人如何抗天命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封面报道】BNO扩权突显英国伪善 双重国籍港人须二择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