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疫症下求助数字飚升 当“家”不再是“避难所”
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虽有缓和迹象,全球确诊人数却已超过610万,仍持续蔓延。不少国家皆以“封城”举措来阻截病毒传播,并通过实施强制性隔离和限定社交距离等政策,以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叉传染,“居家检疫”也得到各国认可,只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居家”。“居家检疫”的前提是,“家”必须是安全且舒适的环境,不然的话,“同住人”带来的风险或许比病毒更大。
“你有遭遇过家暴吗?”“有。”“为什么不报警?”“因为不是常发生,他(施虐者)已经在慢慢改善了。”“经历了多久?”“几年了。”这是许许多多关注组织与家暴受害者的对话。大部份受害者在遭遇家暴后,不是立即报警及求助,而是抱着希望,希望日子会慢慢好起来,希望与施虐者的关系会慢慢改善。
在香港,家暴不是新事物,更早于1986年已订立《家庭暴力条例》,以保障家暴受害者;官方数字亦披露,近年家暴案件有下降的趋势。表面数据看来,香港对家暴受害者似乎保障充足,也成功减低了家暴发生的机会。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原来要保护人避免受病毒入侵的措施,可能对家暴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联合国妇女署副执行主任巴蒂亚(Anita Bhatia)指出,社交隔离的措施对防控新冠病毒传播纵然奏效,却让家暴受害者受困于更危险的处境之中。
联合国妇女署呼吁各国政府必须关注就今次因为疫情所导致的全球家暴问题,并指多个国家家暴求助个案增加,同为大都市的新加坡家暴求助电话数字更上升达三成。而在香港,关注组织纷纷公布近三个月的求助案件,隐隐透露出问题有愈趋严重的迹象。
疫情下家暴求助数字飚升
香港家庭福利会的数字显示,今年2月至4月期间,寻求家庭服务协助的数字比平日上升1.5倍;关注妇女性暴力的组织风雨兰3月接获的求助电话有190宗,比往年升约三成;另一个同类组织和谐之家亦披露,求助电话数目从1月的761宗增至3月的967宗,较去年同期升逾两成;保良局则表示,求助数目由2月的651宗,飚至3月的1,268宗。
飚升的家暴个案也不是突然发生。有关注组织说冲突实是积存已久的家庭郁结,只是适逢疫情,多了留守在家的时间,家庭成员之间便多了矛盾,“他们很大部份的关系是早有矛盾,疫情的出现不过是令冲突加剧了。很小的事,例如是卫生问题、子女管教等,也因为无处可逃,连街也落不到,出现‘困兽斗’的情况。”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教育干事王雅思如此形容,因为居家检疫,使本来有裂缝的关系进一步地撕裂,多了时间相处,却没有好好修补早已断线的感情。
Amy是其中一个受害者。她不愿意出镜,甚至要用变声器改变声线。如此努力掩盖身份,便是遭受家暴的“后遗症”─失去安全感,对身边人也失去信任。即便已暂住庇护中心,晚上仍然失眠,摆脱了施虐者,却摆脱不了噩梦般的回忆和痛楚,每说一次犹如向伤口洒一次盐,撕裂般剧痛。
因卫生问题遭丈夫掷椅
Amy缓缓地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婚后,丈夫在家说偷听到别人取笑自己,Amy只是问了句:“是不是你有幻听?”丈夫便犹如上了发条,疯了般乱丢物品,甚至掷向Amy。她头部的伤痕,正是丈夫把椅子掷向她的证明。
“这是第一次吗?”“不是,在婚前已经出现过(被暴力对待)。”Amy说,他们结婚三年,在走进教堂前一年,另一半已经对她施行暴力行为,但当时仅为肢体碰撞。这是第一次他用“武器”对付她,这次是椅子,下一次会是什么呢?是菜刀吗?
上一次见丈夫是3月,当时每日仍有新冠肺炎的本地感染个案,丈夫从医院回来没即时洗澡更衣,Amy害怕他会从医院带来病毒,遂叫他要注重卫生,岂料丈夫异常反感,认为Amy嫌弃自己,愤怒加上不甘,拿起椅子就掷向Amy。这一次,因为惧怕,她选择了报警。
她忆述,丈夫其实一直都有以不同形式的暴力对待自己,包括用手打头、叉颈,还有“操控式的暴力”─自婚后,丈夫要求Amy 24小时全天候照顾自己,令她无法上班,也无法与亲朋戚友见面,间接导致在每一次的暴力事件后,Amy没有一个可以好好倾诉的“树洞”,只好默默承受,只能想着:会不会还有办法可以令丈夫冷静下来?两人的关系还有没有机会回到过去?
Amy曾在坊间机构寻求辅导服务,在每一次家暴事件后都尝试待丈夫冷静下来,再和他好好倾谈。可惜这些方法完全不奏效,情况反而愈趋严重,丈夫动武的频率由过去每个月一次到现在每半个月一次。
忘了曾被承诺过不用再受伤害,而那主动许诺的人今天又一次成为施害者。有后悔这么迟才求助吗?Amy回应说,“没有,起码尝试过处理他的情绪问题。”作为受害者的她,竟然有着想要拯救施虐者的想法。
吞声忍气反增被施暴机会
香港妇女中心协会日前公布,今年1至3月接获34宗家暴相关求助个案,相对上一年同期的16宗上升超过一倍。当中,七成以上的受害者曾受肢体暴力,近五成涉及精神虐待,两成遭受以上两种的暴力对待;而有74%的受害者表示,不只一次遭遇家暴事件,只有近三成有报警处理。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家暴受害人都不报警求助,容忍施虐者继续伤害自己?Amy受虐少说也有四年,但只有这一次报警。她说过去每次家暴后,身体上都没明显伤势,害怕警方不受理,只会上门聊聊了事,事后丈夫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她担心人身安全。
根据研究,大部份受虐者在第一次家暴发生后,平均于2.1至2.7年才会向身边人倾诉,平均5年才会找专业人士如社工、警察求助。即使报警,也不是每个受害者都愿意经法律程序指证施虐者。王雅思解释:“一是没人安排(验伤),事主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要求验伤;二是拒绝(验伤),事主有可能到最后一刻仍未想清后续行动─要离婚吗?要留下吗?留下的话,之后关系会不会更差,受到对方更坏的对待?”
和谐之家、风雨兰及妇女基金会早前发表联合声明,希望政府把家暴问题纳入疫情纾困的关注事项,包括要求政府向有关机构增加拨款、资助酒店作庇护中心用途,以及考虑引入社区求助及警报系统。
在疫情期间,不同机构的庇护中心都接近饱和状态,和谐之家的庇护中心在上个月便曾满院。按原来的计划,在疫情期间庇护中心会尽可能保持入住率在六成左右,希望在满足社交距离之外,能让入住者对中心的卫生状况感安心,但由于这段时间求助人数太多,不能就此把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不少机构都采取“居家工作”的安排,受害者不知道求助的途径,变得难以向外求助,故希望政府能效法其他城市,在超级市场、药房等场所设立求助点,尽可能在保护受害者的情况下,让他们有多一个途径求助。
近日,疫情在世界各地都有缓和的趋势,但因此而引发的经济余震很可能成为另一波家暴危机的催化剂。根据香港中文大学2012年的研究显示,财政不稳的压力会导致家人之间发生冲突,促使更多暴力事件发生。家暴个案会否在疫情之后有再度飚升的危机?这是一众关注组织所担心的事。
继续阅读︰【家暴】经济低迷致暴力加剧 挺身报警,就能摆脱“魔爪”?
上文节录自第21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6月1日)《当“家”不再是“避难所” 防暴无门?》。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