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科.深度|从试题之争思国民意识—殖民地培养了怎样的港人?
月中开考的中学文凭试(DSE)历史科,有试题要求考生参考两篇近代日本对中国施以援手的阅读材料,回答是否同意“1900至19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讲法。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以题目伤害了国民感情为由要求考评局取消试题,不久后考评局也指试题无按指引处理敏感议题而决定取消。事件不但引起香港社会热议,也引起内地官媒的关注,新华社更发表以《香港必须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为题的评论文章,归咎试题风波源于香港中小学教育未能完成“去殖化”。那么,在探究何为“一国两制教育体制”之前,我们不妨回过头看看,“殖民地教育体制”又是怎样的?它又为我们培养了怎样的香港人?
新华社并没有解释何谓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而是针对香港当前教育制度难于有效培养学生“国民意识”,并将责任归咎于沿袭了殖民地传统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从三方面切入讨论,殖民地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何谓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它培养出怎样的香港人?为何当今香港人的国民意识被指薄弱?
什么是香港殖民地的教育制度?
当要讨论香港殖民地教育制度,则要追溯到昔日港英时期,由殖民政府对香港所施行的教育政策。通过了解百多年的港英殖民教育史,它无疑为香港国际化的教育奠下重要基础,《基本法》也明确列出,香港能够在原有的教育制度基础上,得以准许继续发展和改进。这无疑承认了殖民地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无可否认,昔日的殖民政权将西方的现代化教育制度转移至殖民地,从而为殖民地提供了优厚的教育先天条件,包括普及教育、大学学术自主权、学校专业决策等等。然而,也不能全盘否认的一点,便是基于政治现实考虑下,教育政策往往都会被殖民政府视作“管治工具”,其本质注定要成为殖民政权用作维系统治地位和利益的手段,远远多于从被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他们长远的切身利益。
而以香港的语境去诠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弊端,则是通过昔日种种不同的教育政策,有意图地将“民族性”的内容抺除,从而减低民众通过内省或不同的方式,唤起“民族自觉”的可能。而从某个程度来看,此举的意义有如思想的笼牢,它不单限制使民众难以全面丶客观地去分析原属的民族认同,从而丧失主体意识;同时,更有可能因此而视原属的国民身份为一种羞耻的来源。故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被统治者都因而被驯服,达至殖民政权维系统治稳定的功能。
它培养出怎样的香港人?
在过去百多年的殖民地教育中,香港人吸收了丰富的西方文化,从而在文化认同上碰撞出闻名于世的“中西合壁”。可是,基于地缘政治的现实,港英政权不可能将香港从主体分离,加上昔日大部份港人的生活文化,都依然传承于中国文化,故不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然而,在1949年后,殖民政府采取“一分为二”的教育模式,意图将中港教育连系割断,因而培养出不少港人欠缺“国民意识”。
所谓的“一分为二”教育模式,是指港英政府当年对香港教育制度内的中国内容,分别按内容的重要性,而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处理,分别是“寛容”与“严禁”的两种对待手法。
在“寛容”方面,当时港英政府对于古典中国文化等内容,是予以宽容、优礼的态度看待。学生能接触到有关哲学、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内容,课本内也不忌讳歌颂中国传统习俗及伟人,课程亦囊括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科目。
至于在“严禁”方面,当年的教育素材触及现当代中国的内容,几乎都会被排除在制度之外,学生绝不可能在校内接触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尽管很多内容并不牵涉到政治,例如中国的经济、社会民生、地理,惟它们始终都是难逃一劫。
而昔日教育制度中,出现了几十年的“当代中国空白”,这个情况导致很多港人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往往都只能停留在片面、欠缺全盘认识的阶段。久而久之,可能令他们对民族的归属感欠奉,仿佛与“国民身份认同”也日渐疏离,甚至出现身份认知危机。
为何回归后港人的国意民识被指薄弱?
回归前,香港曾出现不少爱国份子,大家都愿意关心内地的社会发展。例如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昔日港人都会众志城城,发挥同胞互助精神,并在短短的十天内,全港市民共同合力为他们捐赠高达4.7亿港元。当时,香港普遍充满爱国情怀,并不会质疑相关做法有违情理,显然国民意识并不薄弱。
当香港回归后,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也曾达至高峰,例如有不少研究指出,港人曾因北京奥运及汶川地震而深化了国民身份认同。惟2008年后,随著港人与内地的交流日渐频繁,互相认识也逐步加深,两地居民的关系发展却未见更紧密、更深固。当中的理由复杂,有持份者认为是教育出了差错,将责任归咎于“国民教育”的欠奉;至于另一边厢,则有人将关系的疏离归咎于文化差异,资源冲突等等。
从各项民调所见,近年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感的确屡创新低,但当中成因尤为复杂,教育固然是其中一环,却非单一因素,更不能忽视与资源分配及文化冲突相关的深层次结构矛盾。看来,要加深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重新认识香港问题将会是接下来的一道大难题。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港版国安法.深度|与曾钰成对话——中央“突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海洋公园.深度】向财会申54亿元拨款救亡,还是长痛不如短痛?
【基本法22条.深度】新华社到中联办 从来非一般中央所属部门
【深度】当“政治追求”遇上“政治中立” 公务员应该向谁效忠?
【深度】政府盲推200个流动应用程式 何时才懂“一App通行”?
新冠肺炎.深度|再不减租5000店舖或执笠 政府“呼吁”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