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外来超市新星撼赢本土名牌 折射英国政经变迁
去年12月12日的英国大选,保守党大获全胜,扰攘多时的脱欧议题,似乎尘埃落定。政治乃众人之事,过去三年,脱欧方案悬而未决,英揆换了又换,市民对前景不感乐观,直接冲击的,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又以超级市场的混战最为明显。
撰文:罗乃智
香港超级市场选项寥寥可数,是典型的寡头垄断,然而,若在英国生活得久,将会逐渐熟悉以下一堆名字:Asda、Morrisons、Ocado、Sainsbury's、Tesco、Waitrose、Aldi、Lidl、Iceland、 Co-op,这堆都是与英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在超级市场方面,英国的选择实在繁多,琳琅满目,当中Tesco、Sainsbury's、Asda、Morrisons走中档路线,市占率最高,合称“四大超市”(Big4),素来稳坐业内龙头地位。不过,近年起伏跌宕的英国政治生态,让传统大型超市危机渐现,却同时造就新星崛起。
脱欧影响零售生态
若只说数字,难免冷冰冰,难有共鸣,倒不如由一个节日说起。
基于历史背景、宗教传统等诸多因素,英国人重视圣诞节,甚至视为一年最重要的假期之一。尽管日常生活较为节俭,在圣诞期间均希望过得比平时丰盛,故出手比较阔绰。不少家庭会热切地购入火鸡、圣诞装饰、派对食品、酒水等“圣诞必备系列”,不同超级市场均密锣紧鼓,为英国人最隆重其事、也最愿意掏腰包消费的季节做好准备,例如大洒金钱作广吿宣传、推出圣诞节日组合(Christmas Bundle)、折扣优惠券、送货特惠,各出奇谋吸引顾客,务求得到消费者青睐。过往,四大超市虽互有输赢,但凭借悠久历史、良好商誉、消费惯性,往往登上赢家榜。
不过,脱欧方案过去数年悬而未定,普罗百姓对于英国经济前景感到迷惘,纷纷积谷防饥,不敢大胆消费。面对不稳定因素,《Which supermarket was cheapest in this month?》(哪家超级市场在本月至抵?)这类格价文章,在英国大有市场,点击率高企。担任过Sainsbury's行政总裁一职十年之久的Justin King,曾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广角镜》(Panorama)节目中表示,脱欧后消费者将面临“更高价格、更少选择、更差质量”,一字一句,直敲消费者的心头。
这直接导致旧时圣诞节的长胜将军,近来纷纷出现危机。当地传媒预期,未来这些超市的圣诞销售额不再高踞榜首,而是被廉价超市取而代之,或一举跃登龙头宝座,Aldi、Lidl等过往从来不在四大超市视线范畴的折扣店将成为大众宠儿、圣诞大赢家。
廉价超市成圣诞赢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打进英国市场的Aldi和Lidl终于跑出,先在2017年圣诞节大获全胜,其后在2018年12月再下一城。知名市场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的零售与消费者洞察部主任Fraser McKevitt指出,这些廉价折扣超市连续两年在圣诞期间创佳绩,尤其在截至2018年年底的12周中,估计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两个在Aldi或Lidl购物,让这两家曾经不起眼、遭受轻视的外来超市,创出有史以来最高的圣诞市占率,销量分别增长10.4%及9.4%,占有率由2017年的11.4%攀升至12.8%,为四大超市带来不可小觑的威胁。
英国零售商协会(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也曾在去年年初总结:2018年的圣诞节,是零售业界面对过最严峻的寒冬,但走廉价路线的Aldi及Lidl的增长却是最高,英国老店如Morrisons及Tesco却只录得3.6%及2.2%的增长,走高端路线的Marks & Spencer及中档路线的Sainsbury's的增长更是惨不忍睹。
同为后起之秀的Aldi和Lidl都是德国公司,货源主要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品牌在英国少见,主打价廉物美。其中Lidl的广吿口号简单直接:Where Quality is Cheaper(现已改,见下表),一言以蔽之:便宜。Aldi则为Everyday Amazing,至于让顾客每天惊艳的,说穿了也都是价格。走进这类廉价超市,与其说享受购物乐趣,倒不如说解决生活所需来得直截了当:狭窄的空间布局让顾客难以在货架前逗留,否则易遭人白眼;好些货品甚至不会上架安放,而是拆箱后直接摆放,顾客自便,不求整齐,但求方便就手、容易运输;货品条码亦比一般更大更长,利于扫描,节省时间;更不会像好些高档次超市般有悠闲音乐响遍全店,务求顾客买完之后尽快离场,增加人流。
尽管诸多缺点,英国消费者杂志《Which?》在2017年的一次“我最喜爱超市”调查中,发觉Aldi及Lidl以72的高分成为双季军,仅次于英国王室御用超市Waitrose(74)及港人熟悉的Marks & Spencer(73),成绩骄人,亦反映英国顾客的消费模式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改变。
德国折扣店渐入佳境
Lidl的崛起,更产生所谓的“Lidl效应”,即是当Lidl进入一个地区之后,周边原有的超市纷纷自动降价达30%。甚至有人曾戏言,Aldi和Lidl将因为圣诞期间门市太多顾客至“水泄不通”,令部份消费者“转战”四大超市以避免排队。有说Lidl的崛起,全赖于杰出的公关策略,但如果忽视英国政经大环境变化,恐怕会见树不见林。
在上个世纪末,当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almart)收购Asda时,《金融时报》有文章分析这个商业并购举动对行业造成的冲击,当中顺带提及折扣店,结论却是Aldi在英国影响甚微,认为英国消费者对产品价格不如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般敏感,遂肯定廉价超市难以左右大局。直至2010年左右,Aldi的市场份额也仅为2%,与同样来自德国老乡的对手Lidl相去不远,也确实反映折扣店当时未成气候。
初来英国报到时,Sainsbury's及Tesco等老店当然对他们不屑一顾,Tesco时任董事总经理David Malpas更表示两者的目标市场各异,“彼此可以快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若当时记者再追问Aldi会否威胁其地位,答案相信会极尽英式讽刺之能事。
事实上,这类廉价超市也确有耐性,不急于挑战歌利亚(Goliath,圣经故事里的巨人),过去也总是在较为小众的地区开店,例如市镇边缘或是近马路边,谁会想到他们现在已在英国主要城镇的中心地带(例如伦敦)大展拳脚。廉价超市在英国崛起,起源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继续阅读:【脱欧】衣食住行皆政治 英国人为省钱放下“档次”成见
上文节录自第19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01月06日)《超市新星崛起 折射英国政经变迁》。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