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城寨英雄(二)】九龙城寨特产“握手楼” 跨一步即可逃生
提起“九龙城寨”这四个字,常人会联想是“三不管”地带,但老街坊却住得安稳,当年有4万多人聚居,是真正的“架床叠屋”,造就了一幢幢的“握手楼”,手一伸,便可向邻居借鼓油,遇火灾,腿一跨,便可到对面大楼逃生,邻里关系异常紧密。但寨内的物业没有地契,只能靠福利会作见证人,单凭一个“信”字,而且初期无水无电,要靠福利会与政府、供应商等交涉。眼前五位街坊你一言我一语,耳边传来左右声道的环回立体声,仿佛置身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之中。(三之二)
业主无地契 靠福利会做证
73岁的刘先生,自6岁住在寨内的铁皮屋,直到清拆时才迁出,当年他47岁,可算见证城寨变迁。七、八十年,城寨多为一、两层的石屋、铁皮屋,那时还有自发的打更队,不时巡逻,大喊“小心火警”,后来,港人住屋需求大增,寨内人口增加,有生意人看瞄准商机,向城寨居民收地,建成十多层的高楼,渐形成密集的“握手楼”。
铁皮屋被收,刘先生获分发一个单位,但由于城寨为三不管之地,他根本没有地契,亦不用交差饷、地税,“手上仅一张沙纸而已,大家讲个‘信’字”,一张所谓“沙纸”写明买方、卖方、交易日期、单位价格等,清清楚楚,买卖双方签署,福利会做见证,再盖印作实,程序就完成。
【真.城寨英雄】港英强攻拆寨 居民忆围城一刻 他们今在何处?
自己用水自己担 电线交织如蛛网
解决买卖合约,还要面对水电供应及卫生的问题。城内没有供水,大家要手执水筒,到老虎岩(即现时的横头磡)担水,当时狮子山有条排洪桥,在水渠旁边挖坑,取用渗透的地下水解决日常所需。当时,更有些老人家体弱,难以担水,年轻人会以5毛一担水作招徕,经营一盘小生意。
叶德伟解释,如果要“有水上楼”则需要挖地铺设地下水管,由于城寨的地形复杂、地基不稳,任何大型工程均有机会影响结构,政府亦不敢处理,后来亦只在寨边的东头邨道、东正道等位置设街喉,解决食水问题。
至于电力方面,街坊福利会与电力公司联系,之后到每个单位安装电表,亦帮忙拉线,不过寨内街道上都是线,有电视天线、电话线等,亦有胶水喉,断了不会修,只会再驳一条新的,互相交织,而这些如蜘蛛网的电线遮阳光,使外人眼中的城寨更阴森。
握手楼火灾 跨一步即可逃生
城寨面积仅2万6千平方米,却有多达20条街道,最高峰时住了8000多户,人口竟高达4万多,是真正的“架床叠屋”,造就了一幢幢的“握手楼”,手一伸便能向邻居借豉油,楼与楼之间仅几寸之遥,因此两户人不能同时打开窗户。
环境恶劣却吸引不少人入住,全因当年住屋需求大增,而城寨内租金特别低。陈存全与妻子俩原居九龙城的板间房,与邻居多磨擦,1979年迁入城寨,房租约莫800元,在市区仅能租板间房,而寨内则租到一整个单位,“都叫做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不过挤迫亦有其好处,刘氏一家曾靠“握手楼”逃生,楼下籐器店火灾,刘先生一家人居于六楼,后楼梯被锁,而三楼则对正旁边大楼的走廊,他们一家落到三楼,就一手抱起初生儿交给对面楼街坊,再一脚跨过去,离开火警现场,她还笑说绝不惊险,因为楼与楼之间的空间狭小,陈祥全插嘴道:“不用懂武功,你跳下去都会被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