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博评】香港需高效“催生”解决人口老化
明天是五月第二个星期日,一如以往,市面上充满庆祝母亲节的温馨气氛。不过,香港愈来愈少年轻妇女可以成为母亲节的主角,原因在于本港近年的生育率一直维持极低水平,不少年轻妇女膝下无儿。
香港生育率全球最低香港生育率之低已是世界闻名,其总和生育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处于世界最低的十名之内,1997年后更长期占据倒数三甲位置。台湾宣称全球生育率最低,2014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17,香港同年的数据是1.23。不过,若不包括“单非”婴儿,则香港的数字只是1.15,低于台湾,沦为全球最低。
生育是国安层级的问题生育率过低(即低于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是已发展地区的常见问题,低生育率不单影响人口结构,更妨碍经济增长,台湾视之为“国家安全问题”,可见其重要程度。因此欧洲国家,以至邻近的日本、韩国及台湾均推动众多鼓励生育措施,台湾最近更成立“少子化办公室”,以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工作。
鼓励生育措施成效不彰面对长期超低生育率问题,政府于2007年成立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领军。2012年林郑月娥担任政务司司长后,重组该委员会并加入来自不同专业的非官守成员,期间就人口政策进行了公众咨询及发布人口政策文件。过去政府也曾推出一些协助育儿的措施,例如计划增加资助独立幼儿中心及增加延长服务时间名额等,不过成效并不显著,总和生育率仍然在1.2左右浮沉。
“少子化”才是人口问题的关键香港的人口问题往往被简化为“人口老化问题”,而忽略了“少子化”才是人口问题的核心。随著医疗科技不断发展,本港医疗服务持续改善,市民的寿命愈来愈长是必然趋势;唯只要本港有充足的年轻人口,便不致出现人口老化。现时的关键却在于生育率过低,长远而言年轻人口数量无法支撑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政府以至公众在人口问题的讨论往往聚焦长者服务,对真正解决“人口老化”的措施却绝少讨论,实在是政策层面上的一大缺失。
人口危机快将出现
若仍不采取有效鼓励生育措施,香港即将面临人口危机。统计处有“老年抚养比率”的数据,其定义为“65岁及以上人口数目相对每千名15至64岁人口的比率”。不过,2015年15-19岁的劳动人口参与率只有12.2,60-64岁亦只有42.4。虽然20-24岁的数字达62.8,但随著大专教育进一步普及化,该数字未来下跌的空间很大。因此,“老年抚养比率”的定义已不合时宜,不宜作为参考。笔者认为以25-59岁人口数目相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率作为“青壮年供养老年比率”更贴近香港的现况,更具参考价值。根据统计处的人口推算数字计算,2017年是2.3:1(即2.3个青壮年供养1个长者),5年后(2022年)已低于2,20年后(2037年)年会进一步降至1.3:1;40年后(2057年)更降至1.1;1。上述数字充份显示香港需要高效“催生”的措施,以扭转“青壮年供养老年比率”不断快速下跌的状况。
青壮年供养老年比率
请林妈妈为香港催生还有不足两月,香港便出现首位女特首,而且是两子之母,相信她更能感受到妇女(尤其是在职妇女)所面对生育障碍重重的困境。在母亲节这一天,寄望候任特首林妈妈可以从速推出更多有效措施,协助更多妇女冲破阻碍生儿育女,为香港催生更多孩子,令本港安然渡过人口危机。至于有何鼓励生育措施,篇幅所限,另文再讨论。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