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好死”是祝福 安宁服务减遗憾

撰文: 客户来稿
出版:更新:

生死有时,怎样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无论是病者,或是其家属,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安宁服务照顾晚期病人的心理需要,给予他们医院以外,在家或院舍离世的选择,让病人可以在熟识的环境中迎接死亡,同时减低照顾者的压力,真正达到逝者善终,生者善别。

香港大部分的死亡都在医院发生,但其实我们可以令死亡的场所更人性化,透过安宁服务,让晚期病人有尊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先后共拨款 2 亿 5,500 万港元,于 2016 年开展推行“赛马会安宁颂”计划,协助改善社区晚期护理服务的质素, 以及为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培训。计划在社区及安老院舍推行安宁服务,为晚期病患长者提供全面支援,让他们可在知情下作出合适的临终护理选择,提升生活质素。

彭杏洁忆述,从前在医院任职护士时,目睹的死亡都很赶急,但安宁颂 计划可让家人陪伴晚期病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照顾者当沟通桥梁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恩海居是其中一间参与计划的院舍,院长彭杏洁表示,安宁颂服务团队会定期到访院舍,与院友解释生老病死属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可选择自己想要的晚期照顾,最后一段路走得舒服其实是一个祝福。当院友慢慢接纳,便开始愿意讨论死亡。

安宁颂的社工亦与院舍合作推出“圆梦计划”, 为晚期病人完成未了的心愿。彭院长分享,他们曾与院友到访主题公园,曾经有院友提出想吃鹌鹑蛋烧卖,社工便带他们到访怀旧茶楼。她忆述说:“我们又争分夺秒为院友举办生日会,原来对老人来说, 于最后的时光可以与子孙庆祝生日,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乐事。”

作为照顾院友的其中一员,彭院长形容自己的角色,犹如院友与家属之间的桥梁,更曾调解不少因善终服务而引起的家庭纷争。曾经一位末期病患者的儿子了解安宁颂计划后,认为纾缓治疗可以让妈妈以一个较舒服的方式离开,便有意参与计划;然而,他的爸爸大力反对,坚持另一半出现情况时要立刻送院急救。“我们解释,既然婆婆的病情不能逆转,著眼点应是令剩余的生命更有意义。最后两人达成共识,接受安宁颂计划的建议,陪伴婆婆走完最后一段路。”

恩海居的安宁房为晚期病患长者而设,给予一个空间让家人于他们临终时陪伴在侧,让院友可以于一个熟识的环境中离世。随著日复日的相处,彭院长认为他们与院友的关系犹如家人般亲密。“每个人对死亡都有恐惧,但如果身边有一些熟悉的人陪伴,内心会平静一点。”她相信,若院友参与安宁颂计划,在最后一刻不用送往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安全感相对较大。

经安宁颂社工和院舍筹备,四年前为何小姐的母亲(前排中)举办了一 场告别会,让她跟儿孙们好好道别。

告别派对重现笑颜

在“赛马会安宁颂”计划的帮助下,亲属面对病人离世也能释怀。何小姐的母亲四年前患上末期胃癌,最初她认为医院能为母亲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但妈妈在医院治疗期间情绪低落,认为留院只是在等死,不断要求“回家”,令何小姐内心非常矛盾。“原来她口中的回家是指恩海居, 其实妈妈的病情已到末期,与其每日在医院吊命, 令她开心才最重要。”至今她仍然记得妈妈重返院舍时那灿烂的笑颜。

返回院舍后,安宁颂社工为其母举办了一场告别会,借此与子孙好好道别。“当日有 30 人参加了这个派对,大家一起影相,妈妈好开心。”翌日, 其母于院舍离世,何小姐庆幸告别会来得及时, 她和家人也认为让母亲参与计划的决定,正确不过。

翻开母亲离世前在院舍拍摄的照片,每张都笑面迎人,何小姐庆幸安排 母亲在院舍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资料提供《骏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