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僵尸企业”横行 专家喻狠招拾残局 小心裁员关厂潮

撰文: 郑宝生 蔡启明
出版:更新:

中国“僵尸企业”问题挥之不去。路透社引述与中国领导层有关的两位消息人士报道,中国政府计划未来两、三年内整治“僵尸企业”,裁减500万至600万人。计划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是中国政府近年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1998至2003年,国有企业重组时曾经裁员2,800万人,花费731亿元人民币的安置金。

僵尸企业(Zombie Enterpries)一词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指一些本应倒闭,但依赖持续贷款而存活的企业。中国正面临如何处置这些企业的问题。现时内地的上游产业链,如钢铁、水泥及煤炭等正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是僵尸企业的重灾区。

星展银行经济研究部经济师周洪礼昨日出席活动时亦表示,鉴于目前环球经济陷于去杠杆化的通缩环境,中国改革内部结构性问题的风险将会更大,而改革国企及地方债务市场已迫在眉睫,认为中央政府必须尽快采取具体行动,减轻僵尸企业对中国经济造成的风险。

淘汰不良企业 解决产能过剩

中国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素和效率,消化过剩产能及库存、降低杠杆,淘汰没有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因此预计国企会出现一轮裁员关厂潮。

周洪礼解释,撇除战争及刺激需求两招,北京政府解决产能过剩的手段,只余下压低供应一项,例如出手收购低效能的国企,整合产业资源及拨备坏帐,最终由市场淘汰不良企业。他粗略估算,目前中国的非政府部门债务,或已两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20万亿美元。假若中国政府大力落实执行去产能化政策,估计至少要付出以下代价︰

另外,内地营商生态迥异于其他国家,内银更倾向为国企提供息率较低的贷款(国企借贷融资利息仅4.3厘,远低于民企的6至7厘)。多年积压,竟发展成银行业界几近全盘承担国企债务风险的畸形关系。周洪礼坦言,倘若中国未能加速发展地方债券市场,分散风险,将成为改革国企的一大绊脚石。看来,要解决内地“僵尸企业”及产能过剩的问题,狠招是无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