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逾半市民有意使用数码港元 网络安全及个人私隐保障被看重

撰文: 顾慧宇
出版:更新:

金管局正开展数码港元准备工作。香港科大商学院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市民对央行数码货币认知有限,但50.3%受访者指出有意用作日常交易,65.3%接受相关交易可如信用卡般被追踪溯源,有高达86.9%认为大额交易应能追踪溯源。

该学院金融科技及绿色金融计划主任杨淑敏表示,市民接受数码港元主要由于其较实体货币的方便性,以及其或能够具备追踪溯源功能,预计随著其有更多新应用及公众认知的增加,有意用作日常交易的比率会有进一步提升。

网络安全与私隐为两项最重要特点

调查并发现,网络安全性(63%)及个人资料私隐保障(40%)为数码港元最重要两项设计特点。另外,数码港元要成功推展,可用性及广受商户接受,也均为重要因素。

杨淑敏表示,政府消费券计划、电子支付服务供应商及商户推广,加上疫情期间市民增加网购,令电子支付近年于社区普及。调查显示若本港推出数码港元,由于市民对电子支付普遍存在良好观感,料有利于社区普及。

调查发现,有89.3%受访者听过数码货币或资产,但78.8%从未使用或持有相关资产。

电子钱包可储上限为1万元

虽然有86.4%的受访者则认为小额交易可匿名,但有高达86.9%受访者认为,大额交易应能追踪溯源,以助侦查欺诈及金融罪行。另外,有68.5%认为,每人可存储于电子钱包的数码港元金额,上限应为3,000至1万元。

尽管对央行数码货币认知有限,但42.3%受访者认为,若本港推出数码港元,大部分市民将用作日常交易,包括超市、商场、便利店、食肆及公共交通等消费,科大商学院预计该比例将随著公众对数码港元认知增加而上升。

该次调查于8月尾展开,受访者逾6,600名。科大商学院将于11月推出更详细的报告,并有意随著数码货币更多工作及细则出台,继续进行相关调查研究。